河北:急救知识进校园 上好生命“必修课”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0-11-30 09:15:26

  邯郸市广平县滨河小学的学生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知识。(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今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目前,急救知识进入校园开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记者深入河北省多家高校进行了探访。

  高校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

  近日,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因心脏骤停离世。近年来,无论是名人明星还是普通百姓,因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的新闻频出,尤其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青壮年人群猝死的案例时有发生,令人惋惜。

  “目前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不高,与我们的心肺复苏术普及范围和程度有关,如果接触心跳骤停患者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救治,患者的成活率将大大提高。”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教师谢秀君说。

  据了解,心脏骤停是心血管病中的“第一杀手”,大多数发生在家庭、办公室、学校等医院外的场所。心脏骤停在4分钟内进行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可能抢救成功,但这短短的4分钟恰恰是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的时候。

  为不断加大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力度,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高校学生虽然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过急救安全教育,但是内容分散、不够系统,急救知识和技能依然普遍欠缺,有待加强。

  “突然有人晕倒,怎么办?”“有人知道黄金4分钟是什么吗?”谢秀君说,每学期她开《急救知识与技术》课时,都会首先向学生提问,但很少有人能给出准确回答,“这学期我问有没有人会心肺复苏术时,全班近80人中没有一个人举手。”

  “学生们的日常急救知识太匮乏了。”谢秀君说,心源性猝死是大学生群体中除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故外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提高他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们有很高的学习和施救意愿,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危急时刻敢救、会救也能救。”谢秀君说。

  补齐短板普及急救知识

  “心肺复苏前要首先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有条件者做好必要的自我防护,判断病人是否有意识、呼吸,胸按压时注意双膝分开、与肩同宽,双臂伸直、掌根叠加……”11月12日19时,河北大学南院综合楼《急救知识与技术》实训课上,谢秀君一边强调心肺复苏要点,一边在人体模型前演示动作,教室里座无虚席。

  据介绍,这门选修课是专门针对河北大学所有非医学专业开设,今年的选课学生专业包括经济学、旅游管理等21个不同专业类型,课程已经连续开设7年。

  目前课程一共34个课时,包括17个课时的理论课和17个课时的实训课。谢秀君介绍,授课重点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技术以及一些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烫伤、犬咬伤和家庭急救等急救常识。

  谢秀君强调,心肺复苏术中对于按压部位、按压方式、按压力度、按压频率等都有相关要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施救时可能无法起到急救效果甚至造成伤害。

  “如果此时此刻有人突然倒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课堂上,谢秀君还特别增加讨论环节,帮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增加学生处理意外伤害时应急应变能力。

  由于实施急救时没有专业背景支撑带来的自信,在面临真实急救场景时,人们往往出现犹豫和观望的情况,甚至不知所措。但与未学习过急救知识的学员相比,学习过急救知识的学生,在面临紧急事件时会更加从容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河北大学这样系统开设急救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师资。

  据了解,目前高校急救知识普及,一般通过邀请校外医院临床专家或联系当地红十字会组织,以讲座形式,入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不仅需要解决谁来讲,还需考虑在哪儿上、上什么。”不少高校教师表示,把急救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当中形成连续性、规范化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还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场所、教学实验器具等方面提前进行规划,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好急救知识在校园的普及。(河北日报记者 桑珊)

关键词
急救知识,校园
责任编辑:刘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