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河北非遗文化解读 美术篇丨武强木版年画:方寸家国
来源: 河北日报  
2024-11-21 08:06:41

武强年画艺人根据清代《三鱼争月》古版设计的《三鱼争月》年画。

  非遗名片

  武强木版年画:

  一版传承岁月长

  武强木版年画,是中国人迎接传统节日“年”最强烈的艺术创造,因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距今有近千年历史。

  武强木版年画约始于宋元,明代已具规模,清代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最高年销量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

  武强木版年画植根于燕赵乡土文化,由农民创作、向农民销售,是典型的“庄稼年画”,被誉为“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武强木版年画色彩艳丽,设计生动夸张,题材包罗万象,充满燕赵豪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冯骥才曾为武强木版年画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1993年,武强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之乡”。2006年,武强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强革命新年画《参军图》。

  装点农家生活,描摹农耕社会

  一眼看见,似乎感受到年的气息。

  10月17日,游客刚走到武强年画博物馆门口,就被大门上的《鞭锏门神》吸引了。

  顶盔披甲、举锏扬鞭的两位门神,身材魁梧,色彩炫目。门神画是年画的起源,最初寓意驱凶避邪,源自民众守护家园的朴素愿望。

  纸上乾坤大,画里岁月长。

  早年,民间有“不贴年画,不算过年”的说法,再穷的人家过年也要想办法贴上寄托希望的年画。年画逐渐被赋予了祈福迎祥的意义,成为“年”这一中国最重要传统民俗节日的象征符号和文化载体。

  这种始于家兴业旺的美好愿望,被武强艺人敏锐观察到并绘制刻印在年画中,逐渐发展为中国民间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强木版年画(以下简称“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武强年画约始于宋元,明代已具规模,清代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

  武强年画博物馆内的一座农家小院,情景再现了年画鼎盛时是如何装点农家生活的。

武强革命新年画《保卫边区》。

  大门、二门上分别贴着《大戳锤门神》和《鞭锏门神》;影壁墙上张贴《五福临门》;堂屋正中悬挂着《连年有余》;长辈住的东屋,以《耄耋富贵》祝福老人吉祥长寿;晚辈住的西屋,一幅《天仙送子》寓意早生贵子、人丁兴旺。

  这些年画,是时光的见证,是岁月的留痕。透过画面,仿佛能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温情的时刻。

  从门户到卧室,从灶台到牲畜棚圈,武强年画深度参与农民家居生活,给过去缺少色彩和装饰品的农家,增添了亮色和希望。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李丽说,这是对精神文化产品匮乏的农村最大的贡献。

  细腻精致、柔美婉约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是面向市民阶层的“市民年画”。武强年画是典型的“农民年画”,由农民刻画农民题材,承载着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花瓶、如意、摇钱树,麒麟、仙鹤、大鲤鱼,《花开富贵》《连年有余》《五福临门》中这些寓意美好的物品和动植物,深深寄托着农民对吉祥如意、纳福驱邪的希冀和憧憬,吉祥喜庆的题材也赋予了武强年画长久的生命力。

  武强县主干道迎宾街上,《六子争头》装饰画挂满灯柱,这是武强年画独有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里娃娃头部、臀部相互移位借用,组成六个不同姿态的娃娃。初次看这幅画的人,总不免要仔细观察六个娃娃在哪儿,终于数清楚后为设计者的巧思构图会心一笑。

  《六子争头》脱胎于清代武强年画《消寒图》,后者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原画中,娃娃肚兜上有圆圈。从冬至起,农民通过在娃娃肚兜的圈里点点“数九”,记录天气变化,还形成了“数九”口诀——“上点阴下点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回大地要春耕。”

  古老年画的使用方法,至今已少有人记得,但《六子争头》的强烈表达和浓郁生活气息令人过目难忘,至今广为人知。

  厚植乡土,是武强年画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的《农家勤忙》《男十忙》《女十忙》等年画,也都生动描绘了农民一年四季耕播种收的忙碌场景。

  “这些作品流露出农民对辛勤劳动的肯定和自豪,也传递出人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及对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向往。”李丽说。

  庄户人家的精神世界,要远比我们看到的丰富。

  武强年画中的戏曲年画,因为刻画的戏曲名场面“有说头、有看头”,被誉为“贴在墙上的电视”。

  它以连环画的形式,将河北梆子和老调中的连台本戏《呼延庆打擂》、评剧《贫女泪》以及《彭公案》《施公案》等收入其中。“这些故事贴合了武强年画雄健的北方气质,也为百姓所喜欢。”李丽说。

  时间掺杂着墨香,诉说着时代的风情。

  透过方寸纸张上的武强年画,我们能找到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能看到岁月流转中,依稀的欢笑和歌唱,以及时光记忆里的情感和希望。我们也能窥到中国古老深厚的文化积淀,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仍在绽放光芒。

武强年画艺人根据清代《乐鸽图》古版设计的《乐鸽图》年画。

  刻画历史年轮,见证时代风云

  每一幅画都是一段历史的注脚。

  现藏于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货郎图》中,货郎的货担上插满了当时的流行玩具扑登登。这个售卖场景,不仅真实记录了清末的百姓行当,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所需所用。

  武强年画善于将某个历史场景浓缩其中,体现社会百态与民间信仰、民俗生活,也被誉为“时代的镜子”。

  武强,只是河北的一个小县。但生活在这里的年画艺人没有局限在方寸地域,也没有被禁锢在传统题材中,靠发现、感知和想象将时代镌刻在年画长卷中。

  宽阔的马路,高楼林立,电线杆密布,空中有掠过的飞机,街上有驶过的电车,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可不是今天的城市图景,而是民国初年武强年画《四川真景全图》里的大城市风貌。

  “武强年画,保留了研究近代城市的珍贵视觉资料。面对社会变化,武强年画敢于突破传统样式,不断更新题材内容,迅速刻绘出新的生活面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武强年画博物馆原馆长郭书荣说。

  每一幅画都是一面镜子。武强年画艺人用他们的包容、智慧以及追求时尚的创新精神,记录着时代的风貌,使农民扩大眼界,给农村带来新的信息,并给予直抵人心的力量。

  武强年画承载了艺术家们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刻画了近代历史风云。

  1905年10月,清廷从北洋六镇集中抽调两万人组成军队,在河间府进行操练。这件当时的新闻,被武强年画《河间府演大操》记录下来。

  年画中,检阅官在正上方亭子中居中而坐,官员们分列两旁,画面正中马步军组成队列方阵,军容整肃,场面宏大。武强在河间附近,年画艺人可能看到或听人描述了这一场面,从而进行了这幅年画的创作,表达了在当时有国无防的情形下,民众期盼练兵强军的心声。

  武强年画是时代的“相机”和“话筒”,也唤起了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在武强年画博物馆,一张印着“打日本救中国”口号的门神年画,瞬间把参观者拉回救亡图存的抗日烽火中。根据资料,另一张失传的门神年画上印着“除汉奸保家园”。

  “印上这十二个字,这幅年画就不只是家宅的守护神,还是号召人们保家卫国,唤起民众救国图强斗志的宣言书。”郭书荣说。

  这对紧跟时事的门神年画,最早发行于1937年冬季,距“七七事变”发生仅四个月。

  规模化生产的武强年画,最高年销量曾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当具有超强群众基础的武强年画和抗日救国宣传结合在一起,迅速组合成武强革命新年画。

  武强革命新年画围绕边区军民现实生活展开,展示保卫边区、支援前线、大生产、学文化等内容,这些作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爱国救国、抗战杀敌,让冀中成为全国较早用年画形式宣传革命的地区,武强也成为“革命新年画的摇篮”。

  这些表现新文化、新思想、新人物的新年画,不仅用新文化教育了广大群众,也开一代革命文化的新风。

  1944年到1947年期间,冀中文协的作家、华北联合大学的画家,与20多名武强年画骨干艺人组成改造旧年画的研究社,创作了《参军图》《支援前线》等一批革命新年画,仅1946年一年就刻印发行了38万余份。

  年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艺术与历史的交汇。

  记录时代风貌的武强年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幅幅关于百姓生活、农村发展、传统文化和英雄史诗的画卷。它通过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呈现出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奋斗,将武强年画的价值内涵发展到新的高度。(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

武强木版年画代表性作品《六子争头》。

  相关

  武强有了全国年画重要“标本库”

  1985年,武强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博物馆收藏有元代以来的武强木版年画(以下简称“武强年画”)等珍贵资料1万余件,是全国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年画专题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的57件国家一级文物中,清代《乐鸽图》填补了武强年画“鸽子”类题材的空白。

  在《乐鸽图》中,两个娃娃依偎而坐,和两只鸽子游戏玩耍,一个娃娃用手轻轻抚摸鸽子,另一个娃娃笑着似乎在说些什么。两个娃娃身穿花衣,天真活泼。“鸽”和“哥”谐音,这幅年画寓意人丁兴旺,兄弟和睦。

  《乐鸽图》古版面世之前,武强年画资料中并没有关于这个题材的记载。2003年,武强县在一次年画古版抢救挖掘中,发现了这件弥足珍贵的孤本古版。

  多年过去了,曾参与抢救发掘的武强年画博物馆原馆长郭书荣,还清晰记得掀开武强县旧城村贾家老宅屋顶时,被眼前一幕震撼的情形。

  “百余块年画画版,黑压压一片,整齐排列在屋顶瓦片和苇箔间的夹层里。”郭书荣说,贾家祖上几代人都曾从事年画印制销售,画版传到贾振邦父亲一代后,不再以此为业,就藏在了屋顶夹层中。

  贾氏老宅共发掘出年画古版159块,虽然大部分已经糟朽,但依然收获了包括《乐鸽图》《三鱼争月》在内的15件较为完整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墨线版,后来这些古版大多被定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从武强年画博物馆建立之初,对武强年画的抢救征集、挖掘整理工作就一直在进行。

  郭书荣回忆起他参与武强年画文物征集的几件趣事。

  一次,他在武强大街上偶遇几名文物贩子,对方带着收购来的武强年画古版正准备离开。郭书荣不敢打草惊蛇,一路跟着对方到了落脚的宾馆,又喊来援兵,这才救下了险些外流的年画古版。

  还有一次,郭书荣得知南京一位收藏家手中有一批明清时期的各地年画,担心对方卖到海外,他积极筹款并亲自带队去南京,一次收购回500余件年画珍品。武强年画博物馆也充实了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代表性年画藏品。

  为了最大限度掌握武强民间的年画文物和资料,武强年画博物馆还成立了武强年画文物普查队,深入农村进行拉网式调查。普查队对历史上的老画店、作坊名称,艺人情况和传承谱序,散存年画木版及资料等进行记录、拍摄和收集。

  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调查、发掘、收购、追索,武强年画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年画的重要“标本库”。(文/本报记者 李冬云)

  本版图片均由武强年画博物馆提供

关键词
武强,木版年画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