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行 | 阜平村民吃上香菇产业红利
来源: 长城网  
2025-01-06 17:01:21
分享:

  开栏的话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河北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因地制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今起,本报策划推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行》系列报道,聚焦全省在特色产业、防返贫致贫监测体系、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呈现各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有效成果。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时下,正值香菇上市季节。在阜平县北水峪村,崭新的连栋大棚整齐划一,机械化设备一应俱全。大棚内,一排排菌棒上香菇个个饱满、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于大棚间,忙着采摘、分选、分装、搬运,一派忙碌景象。

  “这些都是智能化大棚,原来的大棚只能春季和秋季出菇,现在实现了一年四季出菇,大幅提升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元旦刚过,阜平县北水峪村蘑菇大棚技术员李建国就开始忙着给香菇棒钻孔“通氧”,促进菌丝生长。

  香菇种植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种植与精细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我们会在菌棒发菌期刺孔2次,排出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现在菌棒1年可产4到6茬,1个大棚1个周期可产2万斤,这十几个大棚1年预计可产80万斤左右,销售额在400万元以上。”李建国乐呵呵地算起经济账。

  除了智能化升级,这些大棚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们虽然建在北水峪村,但投资却是由远在几十公里外的骆驼湾村、三岔村、黄草洼村、长角村等4个村子负责。

航拍骆驼湾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为啥采用这种舍近求远的种植模式?当地特色产业为何“盯”上了香菇?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为了找对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可没少下功夫。村“两委”就本地资源进行了充分调研,想利用独特的气候特点、优越的自然环境来谋划产业发展。

  “我们找到了好产业,种香菇这条路算是选对了!”顾瑞利说,骆驼湾的空气优质、山泉纯净、气候温良、昼夜温差大,很适合香菇种植。如今,在村南的低缓山坡上,村里对200亩荒山河滩进行了改造,建起75栋香菇大棚,充分调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产业选定,钱从哪里来?这是困扰阜平县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

  “2015年,借助阜平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的契机,我们在河北省委金融办帮助下,探索出一种‘保险+贷款’的金融扶贫模式,每个棚可根据情况贷款5万元到10万元,政府贴息。产品销售如果低于市场价格,由保险公司补齐差价。”阜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龙头企业生产菌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农户负责大棚种植,香菇由龙头企业回收。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农业保险兜底保障,协调联动下,群众无需抵押便可申请贷款。

香菇种植园里的村民们开心收获香菇。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2016年,阜平县将食用菌定位为扶贫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龙泉关镇的顾家台和骆驼湾两个村通过“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8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5000元。

  “香菇品质好,一直供不应求,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包棚和务工147人,平均每棚年利润3万元左右,务工每人每年增收1万元。”顾瑞利介绍,香菇产业为骆驼湾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市场稳定收益高,如今想承包大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村子地处太行深山,本村能用来建设大棚的土地十分有限。

  如何解决香菇产业发展带来的土地瓶颈问题,阜平县在改革创新中找寻答案。

  “我们想着让大棚‘走’出去,建在其他乡镇其他村庄形成产业‘飞地’,这样既能解决一棚难求的现状,又能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二级主任科员刘吉军说。

骆驼湾村口“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2024年10月,阜平县在北水峪村规划建设的18栋智能化大棚正式投入运营,由通过发展特色香菇产业壮大村集体的骆驼湾村等4个村庄做股东,先富带后富,让阜平县其他村庄的村民也能“吃”上香菇产业带来的红利。

  “菌棒、管理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我们几个村经验丰富,统一负责,北水峪村主要负责出地、出人员种植管理,可以说,我们几个村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多村民通过香菇种植增收致富。”顾瑞利向记者介绍。

  目前,阜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食用菌种植园区102个,年产量6万吨,产值近10亿元,仅这一个产业直接带动群众15438户38350人,年增收3.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让“小香菇”变成了“致富菇”。

关键词
河北 阜平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