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出诊”的地铁“轨道医生”
推着60多斤轨道检测仪步行8公里
1月19日22时30分,随着末班车进站,石家庄地铁2号线当日的运营正式结束,整个城市逐渐安静下来。而此时,张泽龙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今年31岁的张泽龙,是石家庄地铁运营分公司供电工建部轨道工长,负责地铁钢轨状况的检查,被人们称为“轨道医生”。每天晚上,当所有地铁列车都已经停运,他才能下到轨行区进行检查。
1月20日,张泽龙(左)和同事在石家庄地铁2号线柳辛庄站轨行区对钢轨进行测量检查。河北日报记者王伟摄
“经过长期碾压,钢轨会产生不同程度损伤,几毫米的位置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列车平稳运行。”张泽龙递给记者一顶安全帽,边走边介绍。
这晚,他和同事要对地铁2号线部分区间的钢轨进行月检。从欧韵公园站到柳辛庄站,张泽龙要推着60多斤的轨道检测仪,走9站8公里。
23时30分,地下30米深,张泽龙将轨道检测仪架在两条钢轨之间,熟练地组装好,随后打开与检测仪连着的笔记本电脑,对仪器进行调试检测。
转过头,他跟记者解释:“轨道检测仪就像给钢轨做扫描,扫描完成会在电脑上生成波形图,我们通过检测数据查看钢轨状况,这个过程丝毫不敢大意,因为标准要精确到毫米级。”
“地铁钢轨检修,必须要仔细。”张泽龙对记者说,以前都是拿轨距尺测量,测量1公里需要重复“下蹲—起身”动作160次,一整晚巡检下来,腰都快直不起来了。这两年,用上了轨道检测仪,弯腰次数减少了,数据检测精度也提高了。
但轨道检测仪也并非万能。遇到数据异常,还需要人工给钢轨“体检”。
“前方一段可能有问题。”说着,张泽龙停下脚步,拿起一把轨距尺,利索地弯腰、测量、记录数据。在钢轨曲线处,他直接俯身趴在钢轨上,拿手电筒探测。记者想尝试这个动作,但连蹲下都很困难。
“上班9年,只结婚那年春节歇过一回。”张泽龙笑着说,“节假日对我们来说,跟平常没啥两样,地铁不停运,我们不下班。”
说完,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有些低沉:“就是感觉有点儿对不住家人,孩子念叨着过年出去玩,每次都答应了,可每次都没去成。”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石家庄地铁共计开行列车184.15万列次,累计安全运送乘客8.46亿人次。在这里,140多位像张泽龙这样的轨道工,日夜守护着乘客出行安全。
黑漆漆的隧道里,张泽龙与同事边走边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时30分才结束。回到办公室,他们还要保养仪器、分析数据、生成检测报告。
带着一身疲惫,张泽龙结束了当天的工作。他下班,地铁“上班”。6时30分,进站乘客步履匆匆,首班地铁穿城而过。(河北日报记者 贾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