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0月29日,在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一座宁静的青砖院落里,一声清脆的啼哭打破了秋日的寂静。他就是日后声震寰宇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充满了考验。父亲在他出生前7个月,便因病离世,母亲也在他尚不足16个月时撒手人寰。好在祖父李如珍,为李大钊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
九岁时,李大钊看到了英国经济学家法思德的著作《重译富国策》。“富国策”三个字深深吸引了他。正如他在《狱中自述》中所写:“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这既是李大钊自幼树立的初心,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力量源泉!
1907年,18岁的李大钊怀揣着“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梦想,奔赴天津投考学校。李大钊曾回忆道:“钊感于国势之陵夷,慨然起研究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经过深思熟虑后,李大钊最终选择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1913年,李大钊远渡重洋,前往日本留学。1914年9月,他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本科学习。日本政府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复辟等一系列事件,牵动着远在海外的李大钊等青年学生的心。李大钊挺身而出,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以沉痛之笔揭露了“二十一条”内容,号召全体国民“仔肩自任”担起“救国之责”。
1916年4、5月间,李大钊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唤醒民众的事业中,创办了《晨钟报》。
1917年底,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置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汲取着各种先进思想。他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革命的一线曙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1919年9月、11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李大钊在中国率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
河北唐山,李大钊的家乡,是北方近代著名的重工业城市。
1919年3月9日,李大钊亲自撰写了《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用细腻而悲愤的笔触,描述了广大工人在炭坑里艰险的工作场面,控诉统治者的罪恶。
五四运动后,在李大钊的指派下,罗章龙、张国焘、张太雷等人来到唐山,深入社会底层作调查、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唐山工人中的积极分子邓培建立了联系。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李大钊同志为建党所作的重大贡献,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1921年7月,在邓培领导下,唐山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建立。这是河北省第一个团组织,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十七个团组织之一。不久,邓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河北省的第一名共产党员。1922年春,唐山工矿和学校已有6名共产党员,邓培领导创建了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这是河北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邓培任书记。到10月,唐山党员发展到18名左右,成为河北省党员最多的地区。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李大钊等运动领导人遭到通缉,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北平。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离京避险,李大钊毅然选择坚守北平,转移到东交民巷原俄国使馆西院兵营,开展秘密斗争。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等60余人被反动军阀逮捕。在狱中,李大钊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绝不吐露半点党的机密。
4月28日,凶残卑怯的敌人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一起送上绞架。李大钊临刑时,神色从容,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慷慨就义。
为了纪念李大钊,党和人民修复了李大钊故居,建设了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是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以详实的资料,讲述着李大钊的红色故事,传播着他的革命精神。
在唐山大黑坨村的青砖院落里,李大钊“为庶民求解放”的呐喊依然激荡人心。唐山深耕红色沃土,每年数十万党员在大钊故居、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聆听“铁肩担道义”的豪迈宣言。
唐山人民将大钊精神熔铸于城市血脉,让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以实干担当,在奋进征程中勇立潮头。这座英雄城市,正以先驱精神为帆,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