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秋分至,岁稔时。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燕赵大地铺开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长卷:衡水阜城的4万亩红高粱翻涌赤浪,唐山曹妃甸的稻田泛着金波,承德宽城的板栗缀满枝头,秦皇岛渔港的渔获堆成小山。从太行深处到渤海之滨,从平原沃野到丘壑山地,丰收的欢歌在长城内外久久回荡。
在盐山县圣佛镇虹兴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基地,一台台玉米收获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收割机中,经过收割、摘棒等作业程序,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而出,被装进农用运输车,运往玉米仓储基地进行烘干储存。
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虹兴家庭农场的玉米仓储基地内,农场工作人员驾驶铲车堆放玉米。董艳玲 摄
“我今年承包了800多亩玉米地,估摸着亩产可达3000斤。”玉米种植户王鹏镇介绍,今年他按照玉米单产提升技术方案,全部采用“宽窄行种植+滴灌微喷带”的种植管理模式,为玉米丰收提供保障。
近年来,盐山县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引导种植大户运用现代农用机械实现从种植、管护到收割的全流程高效作业,提升农业效率、效益。
高粱垂红穗,农民喜丰收。金秋时节,衡水市景县的十万亩高粱迎来了丰收季。“今年高粱收成特别好,700亩地每亩产量能在850斤左右。我们正抓紧组织人力机械,赶紧抢收。”种粮大户魏园园兴奋地说道。
衡水市景县的高粱红了。刘晓 摄
景县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经理孙涛介绍,他们合作社通过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积极发动农户科学种植高粱,打造了高粱绿色生产基地,生产的高粱也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下,我们的高粱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景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李新说,这10万亩高粱的收益将惠及全县85个村的2.5万种植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日前,唐山市丰南区13万亩水稻陆续进入乳熟期至腊熟期,农户们纷纷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无人机飞防植保作业,让水稻吃饱“营养餐”,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在唐山市丰南区西葛镇西尖坨村稻田,农户操作无人机进行水稻飞防作业。崔光 摄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全省聚焦三个“强化”,从指挥调度到资源倾斜再到指导服务,打出保障秋粮丰收“组合拳”,同时,印发《河北省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制定15条针对性措施,全力以赴守护秋粮丰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省秋粮长势好于常年,病虫害总体发生偏轻,夺取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金秋九月好“丰”景,处处是收获的欢歌。眼下,河北各地的梨、葡萄、苹果等水果和辣椒、板栗等农作物陆续成熟,农民开始适时收获。
在河北沧州中捷产业园区滨海盐碱区果品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420亩果园里,硕果满枝,一派丰收景象。挂满枝头硕大的秋月梨,金灿灿、沉甸甸,果香四溢沁人心脾。
沧州中捷产业园区基地内秋月梨挂满枝头。孙月玲 摄
“今年这个梨坐果挺好,果实挺均匀,丰收在望,一亩地能产 4000斤,今年价位还不低,尤其这边沿海,后期昼夜温差大,盐碱地的梨果品质应该更好一些,含糖量更高一些。”河北沧州中捷产业园区滨海盐碱区果品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技术人员郑洪彬介绍。
从昔日贫瘠盐碱地到如今丰产“黄金园”,沧州充分释放盐碱地治理效能,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更以优质果品打开市场销路,为当地培育出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有力支撑。
田垄间的收获各有模样,心头的欢喜却毫无二致。在秦皇岛市卢龙县双望镇银洞峪村,千亩板栗林漫山遍野、层层叠叠,枝叶间,圆鼓鼓的板栗刺球挤挤挨挨,露出一张张“笑脸”,村民们手持长竿穿梭在林间,敲打着成熟的果实。
“现在的收购价每斤要高于市场价1块钱,咱们去年是每亩7000斤左右的产量,今年我想要突破这个产量。”板栗林承包户管理员王振中说,看到结出这么多饱满的板栗,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栗每年的采收期仅有25天左右,为抢抓农时,他和村民们全程采用人工采摘、集中分拣的方式,对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全力保障板栗的新鲜度与高品质,为后续市场销售筑牢坚实基础。
秦皇岛市卢龙县双望镇银洞峪村的板栗迎来丰收。赵正 摄
当丰收乐章唱响希望田野,农民是最大的主角。今年丰收节,全省庆祝活动将从8月下旬持续到10月底,各地市结合当地实际,聚焦农耕农趣农味、农风农乐农情,利用当地民俗活动、农产品博览会、农产品采摘季、休闲农业观光等不同形式,举办一系列庆丰收活动。
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王旭东介绍,今年,我省的丰收节庆祝活动将继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努力将丰收节打造成展示“三农”向好的“大平台”、促进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放眼燕赵沃野,处处是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