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深评丨科技如此发达,人们为何还那么爱看杂技
来源: 长城网  
2025-09-28 08:33:06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韩新新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艺人进行表演。来源:央视网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

  历经千年发展,吴桥杂技锤炼出惊险奇绝的独特艺术格调,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截至8月31日,吴桥杂技大世界今年共接待游客61.63万人次,同比增长22.31%。

  当下,科技高速发展,“万能”的AI,闪耀天空的无人机,会跳舞、擅格斗的机器人……无不释放着超强的“吸睛力”。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看杂技?

  研磨技巧,成就奇特魅力

  杂技是一种“挑战不可能”的艺术。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一名杂技艺人在表演“蹬技”。图片来源:新华社

  看似柔弱的表演者魏春华练就了腰腿上的好功夫,可以蹬转百斤乃至千斤重的大缸,尽显“力”与“控”的完美结合;地摊魔术表演者刘福强,仅凭手上技巧,就能让物品“神秘消失”“凭空出现”,使人大呼震撼;李印怀从小练就了鼻钉子眼茬子技艺,可以让8公分长的骨针自鼻孔进,从眼睛出……

  这些挑战自我的表演,向人们展示了何为杂技——以技巧为“核”,杂技表演者通过身体变化、或借助道具,呈现超越常人的力量与柔韧之美。可以说,杂技表演的主要内容就是技巧动作。

  历史悠久的吴桥杂技包罗万象,绝技超群。无论是平衡技巧类、耍弄表演类,还是魔术表演类、气功表演类等杂技项目,皆展现着杂技人反复训练后对身体的极致掌控,塑造了奇特惊险的杂技美学。

  精湛技艺的背后,是杂技人能吃苦、爱钻研的精气神。据《吴桥县志》记载,旧时吴桥多天灾人祸,人口多、土地贫瘠,但吴桥人没有被困难打倒,为了谋生,他们勤学技艺、埋头苦练。许多高难度的杂技节目从古演到今,一招一式间,都流露着当地百姓勤劳勇敢、敢于挑战的气质风貌,易引发观者情感共鸣。也正是这种坚韧,让吴桥杂技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和突破,愈发璀璨。

  时代向前,杂技发展不断迎来新精彩,但其自身的艺术“奇观”永远是所有探索的逻辑起点与创意旨归。

  兼容并蓄,融汇多种艺术

  吴桥杂技的岁月纹理,刻画着融荣共生的历史脉络。

  这门技艺,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汲取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盈着自身的文化内涵。

  杂技艺人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表演。图片来源:新华网

  最初,吴桥杂技主要是翻跟头、变戏法等简单逗趣的动作,道具也来自百姓家里的锅碗瓢盆、桌椅等日常工具,后来当地杂技艺人逐渐将传统杂技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地区的杂技技艺,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杂技表演节目。像舞中幡、唢呐、驯兽、马戏等,都是吴桥杂技发展过程中逐渐吸纳引入的。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如今,许多创作者和表演者不断为吴桥杂技谋求新鲜意味,尝试将杂技本体技巧与其他传统艺术相融合,进一步增强技艺表现力和感染力,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看享受。

  杂技演员在表演《龙跃神州——中幡》。图片来源:新华社

  杂技表演《龙跃神州——中幡》融入京剧、古典舞与武术等元素,大型情景杂技剧《江湖》则结合了戏剧、歌舞等艺术形式,表达更有张力。可以说,在杂技技巧中融入传统艺术元素,既是杂技在长时间追求高难度技巧后,对表现形式艺术化的自觉回归,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艺术形式之间天然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使然。

  纵观古今,诸多传统文化为杂技发展提供长久的滋养,而杂技的繁盛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可谓“互相成就”。吴桥杂技正是在兼容并蓄、变革演进中,走出了一条有文化积淀、彰显美学的特色道路。

  活态传承,让杂技“活”起来

  杂技,是流传千年的文化传奇。其之所以如古树繁花,生生不息,离不开广大杂技人的坚守传承。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首古老的歌谣,是吴桥杂技文化广泛性和深厚群众基础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杂技是血脉,是根脉,是代代相传的魂魄。

  “鬼手”王保合的儿子王立刚潜心苦练,接过父亲的衣钵,演出“三仙归洞”的精妙戏法;来自杂技世家的于金生,4岁开始学习杂技,精通柔术、叼花、走钢丝、伞技等多项技艺……家族传承,一直是吴桥杂技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渠道。

  相较于古时,吴桥杂技现在的传承方式已有所增加。1985年,吴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等杂技艺术学校——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系统培养杂技与魔术舞台表演专业学生,为杂技事业点燃熊熊薪火。

  杂技艺人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吹破天剧场为游客表演。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化传承既要考虑人才队伍建设,也需重视资源的“活”化利用。吴桥持续推进杂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如建成杂技主题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其中既有原生态的民俗表演,又有唯美的杂技剧舞台,成为吴桥杂技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和重要展演区域。在这里,杂技可观、可触、可参与,其生命在人们的了解、学习、体验中更加鲜活。

  还有打造“杂技小院”、开展非遗体验研学活动……吴桥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真正让杂技“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如今,满是奇巧的各类绝活,还引来众多外国人学艺,推动吴桥杂技在世界范围内多元互动、延展生发。

  孟加拉国少年在吴桥学杂技。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一众新潮科技也在为现代杂技赋能。无人机、3D技术、声光电舞美等手段的运用,让杂技表演更好看、好听、好玩,带给观众更广阔的艺术体验。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期待杂技这项古老艺术在守好文化特性、坚持守正创新中实现活态传承,在跨界合作、国际交流中更加兴盛。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