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保持Ⅲ类
来源: 北京日报  
2025-10-20 16:26:46
分享:

  金秋十月,白洋淀水清岸绿,风光如画。

  极濒危物种低斑蜻回归白洋淀。

  阔别多年的中华鳑鲏鱼回归白洋淀。

  本报记者 韩梅

  “千里绿堤、环淀绿道、燕南堤、大观园……白洋淀风光与未来之城构成了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

  双节期间,北京白领王小娟在水清岸绿、水鸟翔集的白洋淀度过,她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白洋淀美景。“整个人都放松了,如今的白洋淀真是太美了。”她说。

  水质变好鱼鸟回归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治理,生态系统持续向好。记者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获悉,白洋淀水质2021年首次达到Ⅲ类标准、步入良好湖泊行列以来,已连续四年稳定保持在Ⅲ类。

  水质变好的标志是野生鸟类、鱼类的回归。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到296种,较2020年增加82种,濒临绝迹的彩鹮、极濒危物种低斑蜻回归白洋淀;白洋淀的鱼类已恢复至50种,较2020年增加4种,指示物种中华鳑鲏鱼全淀分布……

  经受住了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4年海河“25·7”区域性大洪水的考验,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实现了城与淀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退耕还淀恢复生境

  “近年来,我们加强内源污染治理,治理污染鱼塘567个,累计清淤疏浚土方2700余万立方米。”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了百淀连通试点、开卡除堼等水系连通工程,累计疏浚水流通道约212公里;拆除围堤围埝约300公里,盘活水动力;实施退耕还淀工程,累计退耕还淀74.22平方公里,扩增淀泊水面约3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生境。

  外源污染治理方面,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实施了三县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城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我们在全淀78个淀中、淀边村,实施了污水、垃圾、厕所综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这位负责人说。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实施了科学补水工作,建立了“开源做加法,连通做乘法,亏空变积蓄”的补水体系,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打通“八河一泵站”补水通道,8条入淀河流均具备通水条件,多水源补水机制稳定运行。

  优化空间共治共享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解决了生物多样性退化问题。

  首先是优化生态空间。持续开展了“千年秀林”和公园绿化,累计各类绿化面积达74.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新区设立前的11%增加至35.1%;初步构建一批集防洪、截污、交通、旅游、文体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防洪堤,“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具雏形。

  其次,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划定了9个鸟类栖息地,建设2个鸟岛,实施了生态隔离和全域禁猎禁捕,形成“政府+民间协会+志愿者”的野生鸟类保护机制。去年6月,白洋淀湿地被河北省林草局认定为全省第一批“鸟类天堂”。

  4月,白洋淀发现清洁指示物种五月四节蜉,揭示白洋淀水生态系统持续向好。5月,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获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荣誉称号。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设立了雄安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集中管辖涉白洋淀流域环境资源案件,并且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基本形成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责任编辑:刘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