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河钢集团石钢公司轧钢厂集控室,工作人员查看生产线运行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摄
阅读提示
订单排产从48小时压缩到30分钟,钢水样品2分40秒完成27种元素分析,“一键炼钢”“无人炼钢”成为常态……在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数智赋能正重塑钢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作为国内首家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特钢企业,石钢以60个智能场景构建起一个精准高效的“数字工厂”。全流程数智协同,让绿钢生产的“含绿量”持续提升,一个有感知、会思考、能进化的“绿色钢铁生命体”正在成长。
全流程数智协同实现“全局最优”
“有新样品,请注意查收。”10月27日13时,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化学分析中心,炼钢全自动分析系统响起提示音。随后,取自炼钢厂的钢水样品经由压缩空气管道传至中心,机器人精准取样,仪器自动快速分析,2分40秒后,样品中27种元素的含量数据便上传至系统。
“这些数据将实时反馈给炼钢厂,炼钢过程会据此进行精准成分调控。”化学分析中心站长李昊天说。
依托河钢数字WeShyper(威赛博)工业互联网平台,石钢采集各环节数据,构建了一个高效运作的“数字工厂”。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互联互通,让炼钢变得更加智能。
10月27日15时,石钢炼钢厂电炉车间,两台电炉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不同形状的废钢正在炉内经过高温熔化成火红的钢水。主控室内,炼钢工段副段长范瑞轩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多组数据。
“这些是1号炉中正在冶炼钢水的终点成分数值,是由我们的电炉智能冶炼终点控制模型计算出来的。”范瑞轩说,根据这些数值,无需等到这炉钢炼完,就能提前预测钢水品质是否达到要求。而以前,只能等出钢后才知道钢水的各种成分含量,如达不到要求,要给电炉再次充电重新冶炼。这就好比做饭没尝味道直接端上桌,发现淡了又回锅重炒。
智能冶炼模型,使企业告别了传统的经验炼钢模式,结束了炼钢过程开“盲盒”。
“原来全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们从钢水里取出一勺,将其倾倒到平台上,根据四溅的钢花形态、钢水凝固后的气泡情况等,就能估算钢水的主要成分含量。”今年29岁的范瑞轩在炼钢厂已工作7年,这位年轻的副段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火眼金睛”的本领,他至今仍未掌握。
不过,智能冶炼模型开始让炼钢变得简单。年轻的操作工只需要读懂数据模型,就能拥有老师傅十余年才能练就的“火眼金睛”。“现在生产时,车间炉前没有一个人,我们只需要在主控室点击鼠标。”范瑞轩说。
从废钢入厂到产品交付,石钢打造的60个智能场景,不仅让“一键炼钢”变为现实,更构建了一个一体化数智系统,令整个生产过程更协调更顺畅。
在石钢生产管理部,计划科科长习国辉正利用特钢排产智能体,为国外客户的汽车钢订单排产。
“利用智能体,可以一键查询订单要求和历史排产方案,快速制定排产计划。而原来我们要和销售人员面对面梳理订单细节,再查询各种表格资料,十分繁琐。”习国辉说,现在订单排产时间从48小时缩短到30分钟。
排产是生产链条的第一环,需考虑生产工艺、生产周期、交期、库存等多种因素。尤其是石钢的特钢生产,批量小、品种多、个性化,有的订单量只有三五吨,传统人工排产耗时费力。
石钢研发的特钢排产智能体以“大模型+求解器”为核心,能把炼钢、轧钢、后部处理等环节统一起来,实现一体化排产。
“可以说,人工排产只是给出一个答案,但利用AI大模型强大的算力,智能体能在无数答案中找到最优解。”石钢信息物流中心主任纪树梅说,在石钢一体化数智系统中,努力为每台设备、每条生产线都装上“智慧大脑”,各层级系统相互连通、全面融合,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质量、能源等全流程协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局部优化”升级为“全局最优”。

10月27日,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化学分析中心,工作人员查看炼钢全自动分析系统运行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摄
“人机共生”构建能成长进化的智能工厂
成捆棒材进入作业区,机械臂将其轻松抬起,经链床输送至特定位置,并精确识别捆带带头位置等关键信息,自动完成捆带拆解。随后,棒材又经修磨、打捆、贴标等工序,最终入库。在石钢棒材生产线上,38台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不见一名工人。
“原来我们这条产线需要10多个工人同时作业,智能机器人投用后,工人岗位减少到了3个,而且不用再到产线上手动作业,只需要盯着操作台的电脑屏幕,按动鼠标。”中棒2号探伤工线段长于佳星介绍。
机器人集群作业,是石钢探索钢铁行业工艺变革新路径的积极尝试,不仅降低了员工工作强度,也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然而,以智能制造重塑生产流程,石钢的目标不只是停留在“机器代人”。
“我们希望通过‘人机共生’,让石钢的智能工厂成长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学习力、有自我优化能力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设备、程序和人员的简单拼接。”纪树梅说。
10月27日14时,石钢轧钢厂集控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加热炉内的监控画面。炉嘴处持续喷出火焰,正通过燃烧天然气对加热炉进行加热。
“钢坯在炉内被加热到适宜轧制的温度,这是轧钢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温度低了,可能导致钢坯断裂;温度高了,则会影响钢材性能。”轧钢厂智能化室副主任宋剑介绍。
此时,加热炉班班长薛敬文正通过电脑,检测加热炉运行情况。屏幕上,加热炉内部被划分为21个分区,各分区内的目标温度、检测温度等数据实时显示。
“炉内共有40多个炉嘴,以往若想调整炉内温度,需要我们手动更改相关参数的设定,而现在智能燃烧模型可实现炉温自动控制。”薛敬文说。
智能燃烧模型根据不同钢种的不同工艺进行炉内物料追踪,自动计算出加热方案,且实时监测调整炉内设定,做到精准调节。这个“智慧大脑”将操作工从手动工作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操作工的作用被弱化,反而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操作工对数据的理解和思考,能让模型变得越来越聪明。”宋剑说。
今年以来,根据一线工人的建议,智能燃烧模型已经进行了两次迭代更新。
“比如,模型最初对上下炉膛的加热过程未做区分。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果把下炉膛的目标温度设定更高一些,反而能令整个炉膛提温更快、热度更均匀。这不仅节能,还有利于提升产品品质。”宋剑说,智能燃烧模型升级后,吨钢天然气能耗同比下降了1.17立方米。
石钢“人机共生”的理念,在各个生产环节都有体现。
定尺剪切环节,热缩尺寸模型可通过AI视觉识别棒材长度和温度,自学习动态调整剪切长度,提升定尺率和成材率。但技术人员在其中负责数据标注、质量验证,防止模型“学偏”,确保模型持续成长。
精整环节,大棒矫直机模型可智能推荐矫直参数,自动对棒材进行磨损修复,实现无人化作业。但技术人员依然是关键,他们校准模型输出、验证适应性,并根据实际工况反馈优化建议,让模型更懂现场。
“在‘室内AI操作工+室外机器人’的智能新范式中,操作工和技管人员不再受空间和系统的限制,可以洞察趋势、自由创新,而机器人和智能体也能根据生产需要自主迭代。这样一来,我们的智能工厂能感知、能决策、能进化,人机在最合适的生态位上协同共生,让效率和效益迈上新台阶。”纪树梅说。

10月27日,河钢集团石钢公司轧钢厂小棒生产线,工人检查棒材质量。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摄
大数据炼钢提升绿钢“含绿量”
10月23日,TüV南德意志集团碳足迹认证团队再次来到石钢,对3款产品的碳足迹展开现场核查。
TüV南德意志集团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可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标准认证机构,也是欧盟授权的温室气体排放审核机构。此次认证通过后,石钢获得碳足迹认证的产品将达10余款。
石钢是国内首家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特钢企业。与长流程炼钢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了62%,同口径碳排放减少了75%。打造绿钢品牌,成为石钢迈向世界“顶级圈”的重要抓手。
电炉是短流程炼钢生产中最硬核的“武器”,但也是耗能大户,能源消耗占整体的80%以上。如今,石钢将30余年特钢冶炼经验与人工智能、模型技术结合起来,电炉3000多个点位全上云,形成了供电、供氧、自动出钢等8个核心模型,电炉数智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月27日15时,石钢炼钢厂电炉车间,范瑞轩在主控室监控一炉高碳铬轴承钢配料过程,系统显示,配料中的含碳废钢为18吨。
“这一数值比以往增加了2吨。”范瑞轩说,入炉废钢的种类和比例由“2+13”配料模型根据生产计划自动匹配,模型还可根据废钢量、预热温度、电流电压等实时变化,自动调整参数,实现废钢的精准利用和极致成本控制。
就在10月,石钢“2+13”配料模型完成了一次优化升级,生产高碳铬轴承钢的入炉含碳废钢量比以往有所增加。“废钢熔化成钢水的能量来源包括电能和化学能。含碳废钢适当调整,可增加碳氧反应,减少外部电能输入。”范瑞轩说。
除了“2+13”配料模型,石钢构建的56个智能模型可精准管控能耗,优化生产全流程。数智赋能,让石钢在低碳赛道上持续进阶,绿钢“含绿量”不断提升。
“智能模型应用前,各班组操作不统一,冶炼周期就有差距,原来不同班组间可以差出5分钟。”范瑞轩说,现在,不仅车间整体的冶炼过程更加稳定,智能模型越来越聪明,也让炼钢节奏越来越快,平均冶炼周期比以往快了2至3分钟。
2至3分钟看似微不足道,却是节能降耗的宝贵变量。冶炼周期缩短意味着电炉通电加热、供氧等核心耗能环节时间减少,不仅减排,还能为企业降成本、扩产能。
除了节能降耗,智能模型还可通过对冶炼过程的精准调控,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稳定管控。
降低钢水氧化性可有效减少夹杂物,提升钢水纯净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以前不同班组炼出的钢水,含氧量会有100ppm(气体体积浓度单位,表示百万分之一)到150ppm的偏差。现在,我们的钢水含氧量均可稳定在300ppm之下。”范瑞轩说。
前不久,石钢生产的高碳铬轴承钢产品获得日本某国际知名轴承企业认证。在世界八大轴承制造企业中,石钢已连续通过七家的认证,稳居全球轴承钢供应商第一梯队。同时,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推动全省钢铁企业打造“拳头产品”以来,其高碳铬轴承钢还入选了河北省十大“拳头产品”。
智能制造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石钢打造出以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易切非调质钢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绿钢产品集群,长期稳定供应奔驰、宝马、一汽、斯凯孚、卡特彼勒等国内外高端客户。过硬的绿钢产品,成为石钢打入全球高端供应链的绿色通行证。(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姜 艳)

10月27日,河钢集团石钢公司轧钢厂小棒生产线,智能设备对棒材进行定尺剪切。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摄
记者观察
一场“智变”正在重塑钢铁产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钢铁产业总是与“傻大黑粗”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河北钢铁遇上人工智能,一场深刻的“智变”正在悄然发生。
传统钢铁生产中,能源消耗是一大痛点。而在河钢集团邯钢公司,一个全链条智能大模型,正在以“智慧大脑”的角色,全面优化生产流程,带来极致的能效提升。
在传统炼钢车间,老师傅的经验至关重要。而在永洋特钢,大小模型的叠加应用打造出“超级炼钢工”,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
天柱钢铁的铁水智慧运输,则解决了高温高危环境下的安全生产难题,杜绝了相关环节的安全隐患。
河钢集团石钢公司“人机共生”的创新模式,让绿钢更绿,也让其不断迈向全球高端供应链。
…………
这场“智变”,并非偶然。
河北作为钢铁大省,在环保压力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倒逼下,一直在积极寻求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恰逢其时地为河北钢铁产业提供了转型利器。通过AI赋能,钢铁企业开始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实现提升。
这场“智变”,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更在深度重塑整个产业。
AI赋能下,河北钢铁产业的高端化转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智能大模型通过对生产流程的优化,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开发高端钢材提供了技术保障。这种转变,使河北钢铁不再仅仅依靠规模优势,而是通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AI技术的应用还极大地加速了研发创新周期。传统钢材研发依赖大量试验,而今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和预测性分析,技术人员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材料性能和工艺参数,大幅缩短研发时间,降低试错成本。这种研发模式的变革,为河北钢铁企业进军高端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作为能源消耗大户,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一直面临技术、成本等制约,AI技术则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通过优化炼钢的能源分配和工艺参数,在提升产效的同时使能耗下降,真正实现了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并进。
河北钢铁产业的这场“智变”,折射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竞争中,智能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AI技术之所以能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正是因为它可同时满足提质、增效、降本、绿色等多重目标,实现发展的多赢。
因此,这场变革的深远意义已经超越产业本身。它证明,即使是最传统的钢铁产业,也能够通过拥抱新技术焕发新生,打破路径依赖的桎梏,让“铁疙瘩”变成“金娃娃”。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与钢铁行业的深度融合,河北钢铁产业必将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这场“智变”才刚刚开始,它的终点,远未到来。(河北日报记者 姜 艳 常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