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梦妍 宋霈雯 李全 孙文宾 李征 姚杰
日前,雄安第一颗“本土造”卫星——“雄安一号”在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卫星智能制造厂房里正式下线,这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从布局迈向实质性产出阶段。

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卫星智能制造厂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这颗卫星搭载的‘白泽’高性能星载计算机解决了算力瓶颈,‘赤羽’大尺寸柔性太阳翼突破了能源约束,‘金乌’新一代霍尔电推进系统则提升了动力效率。”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德智介绍,这三项核心技术为我国卫星星座规模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从过去组装一颗卫星需要7天,到如今仅需30个小时,这条年产百颗卫星的智能产线,见证了“雄安速度”的诞生。创造这一速度的就是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筹备执行组负责人孙德智向记者介绍企业落户雄安的过程。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新区用‘四个当年’的效率打动了我们——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产线)投产、当年(卫星)下线。”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筹备执行组负责人孙德智告诉记者,选择雄安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链主企业中国星网落户雄安,便于与用户紧密合作;二是雄安新区全方位的服务打动了他们,政府的帮办解决了企业诸多难题,8000万资金支持更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2024年,中国星网正式迁驻雄安。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随着2024年中国星网正式迁驻雄安,新区空天产业生态快速成型。截至目前,新区已汇聚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3家、创新平台7家,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注册成立,形成了首个较为完备的创新主链条。
“有星网这样的链主企业,为雄安打造世界一流空天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雄安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马扬飚说,“雄安新区通过‘空天信息十条’‘雄才十六条’等硬核政策,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和完整的产业生态。”
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雄安优质创新环境的强力支撑。“十四五”期间,雄安科学园累计建设运营科创载体70多万平方米,涵盖雄安科创中心、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基地等核心平台。

雄安创新研究院航拍。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我们形成了一园多基地的发展格局,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试加速、人才实训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空间体系。”雄安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王玉柱介绍。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正在拔节生长。“十四五”期间,除中国星网外,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总部已正式入驻,中国矿产总部实现主体封顶,4所高校、2家医院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第二批疏解项目稳步推进。新区还为疏解人员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确保疏解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十四五”期间,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总部正式入驻。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 摄
“雄安的实践印证了疏解——集聚——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品质吸引人、以环境留人的发展模式,为我国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空间优化开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超这样评价。
从一颗卫星下线,到完整产业链形成;从创新载体建设,到优质服务保障,雄安正在探索一条以高品质承载高端功能的新路径,书写着“未来之城”的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