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国家安全 钢铁长城 > 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

秦朝:失民心则失江山

来源: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2025-02-14 09:31:46

秦朝:失民心则失江山

——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辅导系列述评

(二十四)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东出函谷关击败齐国,自此完成并吞六国、统一寰宇的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岂料不过短短十五载,阿房一炬,煌煌帝国化为飞灰,可谓是“其兴勃焉,其亡忽焉”。回顾秦王朝辉煌但短暂的历史,其政治实践上的得与失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国家安全方面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改革制度 强化军事 成就强盛帝国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以改革政治制度维护政治安全。秦孝公时期,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政治上,商鞅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秦王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层面,确立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层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行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将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中央,以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古代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以强盛军事实力保障军事安全。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壮大,逐步扫清六合,得到天下,离不开其强盛的军事实力。商鞅针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军功大小成正比,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此外,秦国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使得“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了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统一六国后,秦朝继续不断提升其军事实力,通过改革军事制度、发明新式装备、高筑长城等,达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历史性成就,保障了秦王朝的军事安全。

  罔顾民心 损伤民力 终为短命王朝    

  秦朝建立初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国家安全的基础十分扎实。但秦朝统治者大兴土木、压榨民力,对人民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了直接且深远的危害。此外,秦暴兴暴亡也与秦法繁多苛刻不无关系。最终,秦立朝不过十余年就烽烟四起,二世而亡。

  ——压榨民力损害国本。秦王朝政治实践的基本行为逻辑之一,就是将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对立起来。国家的强盛建立在侵害社会大多数成员利益的基础上。经大争之世,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是民心所向,秦王朝统治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全境范围内频繁征调、大兴土木、酷使民力。人民饱受滋扰,不仅正常的生产活动难以维系,更苦于统治者带来的税赋、劳役、兵役负担。人民从秦朝的基建发展中所获甚少,付出甚多。秦的发展为君不为民,驱使压榨人民而不是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则由统治阶层占有,人民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障,国家根基自然为之动摇。

  ——秦法严苛丧失民心。秦以法家立国,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严密和完备的法制体系。秦法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巩固政权、集中力量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在秦朝后期,严苛的律法成为了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有人称秦法“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且秦时法律过度介入社会生活,一旦违法,经常将面临灭顶之灾,这令秦朝百姓手足无措、惊惶度日,社会活力被剥夺,致使怨愤集聚,危害国家安全。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    

  从国家安全角度而言,秦王朝的兴盛与灭亡首先昭示的就是人民安全的基石地位。国家安全不仅在于制度完善、军事强盛,更在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背离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亦无从谈起;离开了人民安全,国家安全也不可能实现。

  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鲜明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将人民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彰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性、系统性、原创性的深厚理论底蕴。国家安全机关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打好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战争,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关键词:责任编辑:郑光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