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河茅线乡道小会村段
三次升级标准,解决山区公路防洪难题
涉县乡道河茅线临崖傍河,在小会村沿着突出的山崖形成一个拱形弯道,弯道外侧正对着清漳河主河道,正面承受上游来水冲击,极易受到山洪破坏。
“去年7月发大水,这个弯道被完全冲毁。”7月28日,在河茅线小会村段,该路段重修项目负责人付学旺说,以前,这个弯道一来大水就被冲毁,防洪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类似的山区公路弯道在涉县还有很多,如何解决这一防洪难题?
付学旺介绍,通常的做法是在路基迎水面修筑一道挡墙。挡墙有三种做法,一是卵石浆砌。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直接用河里的卵石,成本低。缺点是卵石表面光滑,相互间咬合力不强,抗洪水冲击能力差。二是片石浆砌。片石棱角多,相互间咬合力强,抗洪水冲击能力也强。但石头要从山上开采,成本比较高,并且时间长了,砂浆层会风化脱落,抗洪能力降低。三是片石混凝土浇筑。片石混凝土浇筑整体性强,再加上深埋基础,抗洪水冲击能力强,成本也最高。
“三种做法是三个技术标准,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抗洪能力越来越强。”付学旺说,小会村段去年被冲毁的路基挡墙就是片石浆砌的。今年小会村段重建时,提升了技术标准,采用了片石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方案。
来到路基下的河滩,记者看到该段路面距河床10多米高。河水沿路基底部缓缓流过,新修的混凝土挡墙泛着青白色。付学旺说,挡墙平均厚度1.35米,基础从河床向下挖了3米,直达岩层。
记者注意到河床上有几块巨大的卵石和水泥黏合物。付学旺说,那是卵石浆砌的路基挡墙残留,挡墙很多年前就被冲毁了。后来,又用片石浆砌的办法建了挡墙,也没能抗住去年的洪水。
“小会村段路基挡墙三种做法都用了,可以说在原有土质路基基础上,技术标准升级了三次,相信升级后的新挡墙能够抗住洪水冲击。”付学旺说。
“看,那一段挡墙是片石浆砌的。”沿着付学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距离河道较远的路基侧面,一块块青石砌成的挡墙犹如虎皮墙。付学旺说,那边河水对路基的冲击力不大,片石浆砌能够满足防洪需要。
涉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山区公路易受洪水破坏的问题,涉县根据防洪评估,因地制宜,对路基迎水面、灾害多发路段等关键部位,通过优化路线、深挖基础、现浇片石混凝土挡墙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山区道路的防洪能力。(河北日报记者 别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