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万前进 武新杰 郭慧岩 宋霈雯
“我们的戏曲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但现在面临着人才断档问题。”1月13日,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许荷英在2025年河北省两会期间,对戏曲文化如何留住年轻人,做好传承发展工作尤为关注。
河北有36个戏曲剧种,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戏窝子”。可在许荷英委员看来,要想“唱响”家乡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戏曲创作也要与时俱进。
“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很多年轻人觉得戏曲的节奏太慢了,一句唱腔哼哼半天。”许荷英委员结合自身工作,拿河北梆子的创新举例,“要立足于河北梆子的艺术基础,把唱腔改得更流畅,让大家听起来通俗易懂、萦萦上耳、朗朗上口,这样年轻人才会喜欢。”
除了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需要创新之外,戏曲人才的培养也面临诸多难题。“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要面面俱全,不仅要求演员的天赋高,还得静下心来下苦功夫。”这些年来,许荷英委员一直在基层剧团调研指导,“有些剧团的花脸、老生都没人能唱,即便是团里的‘顶梁柱’,在艺术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
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许荷英谈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新杰 摄
在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下,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曲行业,因为入行门槛高、成才率低、收入水平低,导致传统戏曲在文化市场和人才培养的供需两端承受着双重挤压。
无根之木不长,无源之水不流。许荷英委员认为,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在群众,更在基层。民营剧团扎根基层,演员数量多,虽然有不少“好苗子”,但相比于体制内的专业院团来说,待遇保障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许荷英委员提出,“要把基层民营剧团的演员纳入职称评定范围,让他们有信心在舞台上坚守下来。”
“好苗子”需要好好培养。从一名基层文工团的演员,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许荷英委员回顾自己50多年的从艺经历,建议进一步创新戏曲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选拔民营剧团中条件好、年龄适当的优秀青年演员进行系统培养,在名家名师的悉心指导下,用几年时间扎扎实实给他排上几个戏,不仅能有机会把‘好苗子’培养成艺术家,也能为各个院团输送更多‘挑大梁’的顶尖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