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10大要素加快聚集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02-21 16:50:59
分享:

  雄安新区统筹推进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齐头并进,截至目前, 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804公里,地下管廊160公里、水利堤坝328公里。

  集中疏解承接区域、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域、安置居住服务区域三个层面片区融合发展,互相促进,形态开发、功能开发、平台开发三大开发同步推进,综合承载、要素集聚、自我发展三个能力全面增强。

  “功能”要素加快汇聚,承接疏解实现标志性突破。中国星网及中国时空等所属4家二级子公司正式迁驻,中国中化、中国华能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中国矿产总部项目出“正负零”,首批疏解清单内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第二批疏解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已基本确定选址,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推进,央企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高质量疏解发展提力加速。

  “项目”要素加快汇聚,开发建设保持强劲态势。坚持高质量项目建设生命线,启动区、昝岗核心区等重点片区和东西轴线、国贸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启动区路面框架全面成型,内外交通网络全面畅通,京雄快线河北段铺轨完成,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即将投用,现代化城市形象逐步呈现。

  “创新”要素加快汇聚,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确定175项改革任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雄安特色的体制机制,“政策+机制”“行政+市场”的集中承接疏解方式基本形成,科学高效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新模式更加完善,“总量管控、以需定供、动态平衡”的土地供应开发模式更加高效,京雄“同城化”的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以雄安特色“一会三函”制度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成为品牌,以保护白洋淀为核心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发展”要素加快汇聚,新质生产力迸发强劲动能。大力推进空天信息、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产业链。中国卫星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工信部北斗规模应用试点获批。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正式启动运行,雄安高新区正式启动运行,雄安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雄安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

  “支撑”要素加快汇聚,高水平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中央编委12条支持保障措施全面落地,机构职能调整方案获批并全面实施,21个工作部门、4个片区管委会正式挂牌运行,完善两级管理、三级服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城市高水平管理相关制度,雄安加快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人才”要素加快汇聚,人心向往的局面逐步呈现。印发实施“雄才十六条”,累计发放“雄才卡”1.4万余张,雄安人才发展集团等人才平台挂牌成立,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雄安中心挂牌运营。成功举办院士专家、海外英才雄安行等系列活动,2024年吸引170多家创新平台、170多位院士、780多所高校、620多家科研院所、5万余名大学生走进雄安。

  “资源”要素加快汇聚,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体制。本外币—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落地,6批次15个应用项目入选金融科技监管工具,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大批企业和机构落地综保区、自贸区、跨境电商产业园、自贸大厦。

  “生态”要素加快汇聚,美丽雄安绿色生态宜居。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一体推进,持续实施“五大工程”和“五个一体化”,加强淀边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野生鸟类增至295种。悦容公园、燕南堤等游客不断。

  “服务”要素加快汇聚,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教育集团成立,一批京津冀优质学校与雄安建立合作关系,雄安宣武医院急诊、手术中心、病房陆续启用。大力建设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年幸福型城市。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四业并举”,用好“三块地”,增加群众“四项收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保障”要素加快汇聚,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探索“楼共建、楼里办、楼悦享”党建引领楼宇经济新模式。坚持“大走访”,用好“周周看、家家到”和“走村入户”工作法,在项目一线成立政企联合党委3个、临时党支部196个,实现党组织有效覆盖。

关键词
雄安新区 要素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