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11年。11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线,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今起,《保定日报》开设“京津冀协同发展 11 年特别报道”专栏,推出系列报道,生动展现交通、生态、产业、民生等重点合作领域的巨大变化与崭新气象。敬请关注。
潴龙河,这条曾一度断流近30年的河流,如今重新焕发生机,清水潺潺流入白洋淀,谱写着保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保定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杨 虎 见习记者 段 恋 通讯员 牟超越
2月19日,晨光熹微,三三两两的市民沿着黄花沟绿道晨跑。
“清静,舒坦,每天都想来转转!”68岁的市民许新帜感叹着黄花沟环境从“多淤积”到“多功能”的变化。
蓝天碧水,踏歌而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11年来,保定市紧紧围绕“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伟大格局。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保定市积极筑牢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一道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在保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好故事——绿色篇”正在上演。
深化保护,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轰油门,再轰油门!”
2月11日,在保定市路检路查点,保定市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正在对路过的一辆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进行路检抽测。
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起,如果一辆大货车在北京被检查发现是超标的。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都能通过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查询到这辆车的超标信息,实现一地违法、三地受限的协同管控。
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区域协作,这是共识,更是难点。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大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空气质量数据共享,强化区域重污染过程协同应对。
“每年我市都会制定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工作要点,设立目标、明确举措,统筹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工作。”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陈建起介绍。
为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保定市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兴区等签订了《深化京冀地区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联合行动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生态保护格局。
同时,保定在全国率先起草《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大气污染体系化与法制化治理共进。
——2017年,保定淘汰亚新、奥宇2家钢铁企业,率先成为河北省设区市中第一个“无钢市”;
——2019年,首次实现全国168城市“退后十”;
——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名第一;
——2024年,首次退出全国168城市“后二十”。
如今的保定,蓝天白云已成常态,迎来“呼吸之变”。
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2024年,保定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新突破,综合指数4.458,创历史最优;优良天数244天。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26,同比提升9个位次,首次退出全国“后二十”,六项因子全部巩固改善,优良天数增加16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0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保定“落户安家”。 保定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扛牢责任,让河流更净绿水长清
“爷爷,那是什么鸟呀?它的脑袋是绿色的!”
“那叫绿头鸭,你数数有几只!”
“五只!”
2月10日,易县南城司乡曹各庄村拒马河畔,王军拉着7岁的孙子在河边散步,午后暖阳融融,河中鸟儿似是被惊动,振翅欲飞,荡起圈圈涟漪。
鸟儿是生态环境最好的“环评师”。漫步拒马河边,能尽览山清水秀,也能看到保定环境质量的步步提高。
随着京津冀生态联动不断深入,保定水环境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家底”也愈发厚实。“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首次在拒马河被拍到,30多只的野生黑鹳族群首次到瀑河,多年少见的鳜鱼和鳑鲏鱼再次成群结队……
“不让一滴污水入淀”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使命必达。
“我们成立河道巡查小组,除了每周的定期巡检,对重点点位还要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流入河道的水质完全达标。”2月22日,保定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李新强和王子琦带领三方检测公司又一次来到电谷新区污水处理厂,对这里的出水水质抽样检查。
——2017年,全市主要河流入淀水质基本劣Ⅴ类;
——2021年,全市主要河流入淀水质首次全部达到Ⅲ类;
——2024年,我市全年8条有水入淀河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京津冀三地携手深化生态环境治理,的确让生态共建共享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但其背后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和强有力的监管。
按照《华北地区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保定市参与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与北京市房山区签署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全力打造拱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如今,天蓝水清的新保定有随处可见的风景。保定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点“绿”成“金”,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山水相连,携手共进。
11年来,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保定市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统筹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2月14日,春寒料峭,高碑店市奥润顺达集团内,偌大的“黑灯”工厂不见工人,只有机器提示音的回响。
“‘黑灯’工厂又叫智慧化工厂,我们通过智慧化设备和机器人实现关键工序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是传统单机的5到6倍,而能耗只有1/6。”奥润顺达集团生产总监杨树杰说,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制造,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工艺技术升级。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保定坚持科技赋能和优化服务两条腿走路。
“主动提醒、全程帮办,我们在网上就完成了生态环境信用修复。”2月13日,涞水县某化工企业负责人对保定市推出的生态环境信用修复全程网办服务赞不绝口,“过去可能需要去好几个部门、跑好几趟,现在8个工作日内就能收到修复结果。”
近年来,保定市积极创新开展生态环境信用线上修复,搭建全省首个生态环境信用修复平台,创新实现“网上办”“简化办”“高效办”的企业生态环境信息修复“新”服务。
点“绿”成“金”,坚定不移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保定全面开花。
——成功争创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试点达到6个。
——累计完成8家企业创A,4家垃圾发电企业在全省率先完成创A,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奥润顺达超低能耗建筑科技科普基地成功入选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基地类典型案例。
——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1300辆,主城区渣土运输全部使用新能源。
——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连续四年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
上下“一条心”,下好“一盘棋”。保定乘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东风,推动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回首这11年,京津冀三地共护碧水、擦亮蓝天;展望未来,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交卷验收之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春风吹拂下,保定必将干字当头,迎难而上,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