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电河北公司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李四光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无悔的选择
来源: 长城网  
2025-05-13 15:20:26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马金 惠博)“他这一生都在做科学研究,为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5月8日,在河北省科协主办、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承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上,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中国地质事业奉献一生的动人事迹,深深激励着现场来自河北省科技厅、新华社河北分社、国网河北电力公司、中国华电河北公司的青年们。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上,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讲述一门三院士无悔的选择。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当日,2025年河北省科协组织开展的全省弘扬科学家精神“三进”系列宣讲活动的首场“进企业”宣讲,在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的河北华电混合蓄能水电有限公司拉开帷幕。李四光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现场讲述了外祖父李四光、母亲李林、父亲邹承鲁,“一门三院士”一生无悔的选择。

  报告会上,邹宗平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以及亲身讲述等多种方式,深入介绍了李四光、李林和邹承鲁三位院士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故事。生动还原了李四光等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人生轨迹:从赤子丹心的家国情怀到格物穷理的科学追求,从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到桃李芬芳的育人实践,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坚守科研阵地的崇高风范,系统阐释了科学家精神中“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深刻内涵。这种沉浸式宣讲具象化呈现了科学家精神图谱,引导当代青年感悟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在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李四光,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为新中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一批科学家之一。李四光从小树立造船梦想,由此开启求学之旅。从留学日本学习造船,再到赴英国学习采矿,后又改学地质专业,李四光在科学报国之路上不断求索。

  作为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与外祖父长期一起生活,直至外祖父逝世。邹宗平曾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毕业后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习地质专业,1989年回国主持李四光纪念馆的日常工作,现为李四光纪念馆名誉馆长。

  报告会上,邹宗平通过多个故事勾勒出外祖父的非凡人生:从湖北黄冈的少年懵懂,到武汉学堂的科学启蒙;从英伦留学的地质研究,到北大讲坛的教育耕耘。1921年回国后,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全身心投入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和䗴科等研究中,培养出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后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领军人物。李四光的爱国情怀、求真品质、创新意识、奉献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很多人知道李四光是跟石油有关。上个世纪,科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但李四光却并不这么认为。”邹宗平说,经过他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他觉得中国东部既有生油的条件,也有储油的条件。“他明确表示,中国不仅有油,而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1953年至1959年,经过6年的艰苦勘探,终于在松辽平原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证明中国东部确实有大油田可采。

  “李四光一生都在做地质科学研究、为国奉献。”邹宗平讲述道,他在广西找到第一块铀矿石,被誉为共和国核事业的“开业之石”;晚年又做起地震预报和地热能利用研究,为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随后,邹宗平又讲述了母亲物理学家李林和父亲生物化学家邹承鲁“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科研故事。“母亲曾说,她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安心做学问。”邹宗平说,外祖父李四光、母亲李林、父亲邹承鲁三人一生都遵循着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寻求人生的出路。

  “李四光先生临终前还在病榻上推演地质力学公式,这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震撼。”中国华电河北公司青年科技工作者表示,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新型能源强省的实践行动,在科技创新主战场、绿色发展最前沿勇当先锋,争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据悉,河北省科协将持续推进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榜样引领激发创新活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培育更多科技生力军。

责任编辑:高琳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