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工程第2标段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工程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预计于明年建成通车,届时将显著提升天津港的货运交通体系。 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本报记者 韩梅
近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研讨会在津召开。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建共享迭代升级的新特点新趋势,表明京津冀已进入深度协同发展阶段。
■ 协同发展总指数明显上升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由一个总指数和九个分指数构成,涵盖产业协同、交通一体、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政策协调等协同发展的重点推进领域。
总指数由2014年的0.29上升到2023年的0.58,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京津冀已进入深度协同发展阶段。其中2014-2017年期间增速平稳,处于初步协同发展阶段;2018-2023年期间增速显著,处于深度协同发展阶段。
三省市协同发展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协同发展水平较为领先,天津协同发展增速趋于平稳,河北协同发展后发优势明显。
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协同、交通一体化、生态协同、消费协同、市场协同、空间协同、政策协同等九个分指数均稳定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形成了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由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编写,根据“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要求,形成了京津冀三地13个城市的多元评价和比较,从“测指标、评现状、找问题、得启示”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情况提供指标测算和量化基础,为后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评价、分领域推进、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和政策引导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政策协同迈入深度合作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2025)》显示,2014年以来京津冀政策协同指数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从0.06增长到2023年的0.26。
学者梳理2016年至2024年三地有关政策协同的数据发现:2020年之前,三地政策协同高频词是“重污染天气”“脱硫改造”以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2020年之后,则更多聚焦“城市治理”“产业链建设”“消费促进”“智慧产业”等。
三地政策协同已走过迅速联动、高速增长的阶段,近年来增速相对平稳,迈入深度合作、有效协同的关键阶段。未来三地政策协同的布局重心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提振消费、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和竞争力等方面。
■ 评估方法和技术实现高效升级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于2014年挂牌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致力于为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国际化、前瞻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该实验室融合经济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理论工具,更加准确识别区域经济政策影响,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学者构建了开放式政策研究平台,实现了全球知识资源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密切契合;整合京津冀13个城市8大类74个小类的经济、生态、政策等宏观以及微观数据的指标数据,开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平台。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平台新增AI大模型分析功能,打造跨部门、跨层次、跨领域的智慧平台。该平台可实时监测区域经济运行、跨地区投资流动、专利跨地区转移、贸易跨地区流动等情况,实现现状监测、经济预警、政策评估、目标校正、趋势预判等关键功能。
刘秉镰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AI平台能够应用于经济运行、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促进等十大应用场景,有效形成区域经济运行指挥调度系统,未来还能够实现政策“一键适配”。目前,该系统通过分类科学、方法前沿、时空可视、持续更新的高质量数据分析和智能化运作,切实赋能京津冀协同向广度和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