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郑白 米雯婷)六月的燕赵大地,蝉鸣如织,夏意渐浓。130多名来自美国艾奥瓦州、亚利桑那州的中学师生,带着对东方文明的好奇与期待,跨越重洋来到河北,与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00后”们开启了一场“Z世代”的双向奔赴。这场由长城国际传播中心、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河北日报等单位发起的“与Z世代结伴同行”交流活动,从6月15日延续至24日,用10天时光在中美青少年间织就了一条温暖的文化纽带。
中美师生在河北博物院合影留念。宾玥 摄
笔墨里的初遇:当宣纸遇上蓝眼睛
“横要平,竖要直,这个‘和’字,包含着中国人对世界的期待。”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书法教室里,美国女生娜塔莉捏着狼毫笔,笔尖在宣纸上微微发颤。她对面,中国学生曹诗航正踮着脚,轻轻托住她的手腕,“别急,跟着我慢慢写。”
美国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书写毛笔字。孙晓彤 摄
编中国结的手工坊里更热闹,红绳在中美学生指尖翻飞,美国男生诺兰·伊万把编到一半的平安结举到镜头前:“我要把它挂在书包上,回家给妈妈看。这是我和中国朋友一起创造的中国符号!”
美国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编制中国结。米雯婷 摄
传统文化体验课成了这场跨文化对话的“开场白”。正如中国带队老师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冯云英所说:“当美国孩子亲手触摸到毛笔的质感、感受到红绳的温度,那些书本上的中国文化都变得生动可感。”
古城与“雪如意”:燕赵大地的多重魅力
如果说校园里的体验是文化的“微观视角”,那么河北博物院的青铜编钟、正定古城的厚重城墙,则为美国师生展开了一幅立体的历史长卷。
在河北博物院“北朝壁画”展区,17岁的伊莎贝拉·格蕾丝驻足良久。“这些1500年前的壁画,颜色还这么鲜艳!”她掏出手机拍摄,“我之前以为中国的古老文化只存在于故事里,直到站在这些文物前,原来历史可以这么鲜活。”
中美青少年在河北博物院参观。米雯婷 摄
而当队伍转入正定古城,隆兴寺的飞檐斗拱、阳和楼的灯火人家,更让孩子们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在‘说话’。”伊莎贝拉声音里带着兴奋,“最让我意外的是,现代中国和古老中国竟能这样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就像我刚才喝的那杯奶茶,杯子是传统纹样,味道却是国际流行的。”
美国青少年走进石家庄正定隆兴寺参观。米雯婷 摄
从古城的烟火气到山巅的“雪如意”,行程第二站张家口崇礼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推向高潮。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美国学生们望着赛道如玉龙般蜿蜒而下,听着工作人员讲解“后冬奥经济”如何让小山村变身四季旅游热地,纷纷掏出手机记录。美国女生凯特琳说:“北京冬奥会已经过去三年,但这里的活力还在生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生活。”
美国青少年走进张家口崇礼参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郑白 摄
共话未来:00后的“无界对话”
如果说参观是看中国,那么“共话未来”主题对话会则是聊中国——中美学生热情交谈,话题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到“冰雪运动发展”,又到“中医中药智慧”,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中美青少年进行“共话未来”主题交流。长城新媒体 米雯婷 摄
美国学生考利·玛丽·金晃和中国学生交流时说:“原来你们还会舞太极扇!我发现中国年轻人不是在复制传统文化,而是用街舞、短视频、甚至游戏,这些我们熟悉的方式,让它们活起来,这种传承方式太酷了!”
美国学生分享参观感受。宾玥 摄
10天的行程在不舍中接近尾声。这场跨越太平洋的青春之约,或许没有宏大的宣言,却在一笔一画的书法里、一编一绕的手工中、一颦一笑的对话间,种下了理解与友谊的种子。正如美国带队老师潘娜所说:“当Z世代开始结伴同行,国与国的距离,就变成了一个拥抱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