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是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坚实保障
■制造业数字化关键在于有坚实的技术支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双通道数据供给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化体系,创新数据资源资产化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和互联互通能力,深度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不断重构制造业新形态,塑造竞争新优势,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河北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诸多优势产业。我们要牢牢抓住数字技术发展机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强大动力。
深刻把握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维度看,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纵观历次产业革命,前沿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始终是驱动生产力系统性跃迁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及其在制造业的深度渗透与应用,不仅重构生产要素配置、倍增生产效率,还催生出全新业态与场景范式,驱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数字技术为制造业协同创新提供关键支撑。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虚拟建模等技术,紧密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主体与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共研共享的高效创新网络,提升创新效率和成功率。数字技术为制造业高质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洞察市场需求,结合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敏捷响应与精益生产,精准匹配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全面驱动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数字技术为制造业开拓新赛道提供更多可能。制造业本身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持续打破产业边界,通过“技术裂变—产业融合—生态重构”路径,催生全新业态与价值增长点。
从战略维度看,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当前,制造业数字化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是构建高效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发展实践中,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从线性分工向网络协同转型,深刻重构国际分工格局。依托全球化数字网络协作,可以高效整合分散的全球创新资源,聚焦核心制造环节,构建起“数据链驱动、全球要素协同”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数字技术放大制造业融合倍增效应,壮大发展新优势。制造业数字化为前沿技术提供了规模化验证与迭代的核心场景,加速其成熟转化与产业化落地。例如,人机协作平台成功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工程化验证,开辟了向医疗健康等高端领域转化应用的广阔前景。数字技术加速制造业标准体系革新,增强国际产业规则话语权。制造业数字化进程中孕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规则体系,比如,我国自主研发形成的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提供了“中国标准”。
从民生维度看,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是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坚实保障。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技术充分释放劳动者潜能,激发更多创新涌现。随着智能生产线、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催生出数据分析师、智能制造工程师等多种新职业。智能制造衍生的软件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配套产业,创造出大量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为劳动者开辟广阔发展空间。数字技术跨空间整合配置制造业资源要素,进一步弥合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数字技术通过远程协同运营、云端生产调度等方式,引导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及县域延伸,有效破解了人才、技术、资源的空间约束,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制造业数字化成果不断惠及民生,加快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共享。智能制造的成果正加速向民生领域转化应用,如智慧教育装备、智慧诊疗终端等,将技术势能转化为惠民实效,降低了民众获取优质公共服务的门槛,持续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聚焦技术创新,夯实制造业数字化硬核支撑。制造业数字化关键在于有坚实的技术支撑。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挖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潜能,针对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聚焦钢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开发应用工业大模型,推进工艺仿真、产品检测等场景化智能应用。二是优化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依托张家口、廊坊等地打造环首都算力枢纽,在石家庄、唐山等地建设低延时边缘计算节点,构建“中心—边缘—终端”三级算力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园区5G、千兆光网全覆盖,规模应用工业以太网等先进网络技术。大力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实现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三是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巩固我省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全国领先优势,分层建设综合型(赋能全局)、特色型(聚焦行业)、专业型(攻坚场景)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制造业数字化的核心载体与枢纽平台。
聚焦数据流通,创新制造业数据安全开放和价值释放机制。高效流通的数据资源是制造业数字化的核心要素。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破除数据流通壁垒。一是探索建立双通道数据供给机制。公共数据层面,优先有序开放质量监管、能耗监测、安全生产等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层面,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设备预测性维护”“工艺流程优化”等行业级高质量工业数据集。二是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河北制造业数据分类分级地方标准指南,推动京津冀区域标准互认,为数据跨域安全可信流动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创新数据资源资产化方式。依托雄安新区创新高地优势,探索在雄安新区建设数据交易平台。创新数据贷金融产品,盘活数据资产,确保数据“流得动、用得好”。
聚焦链式协同,构建制造业数字化共生互融新生态。制造业数字化本质在于系统性产业生态重构。要瞄准“链式”协同,打造“链主建生态”与“链企用生态”模式,构建制造业融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依托订单牵引和供应链协同优势,打造云上协同研发、共享工厂、远程运维等应用场景,带动上下游企业实施设备上云、产能共享等轻量化改造。二是深化平台型企业赋能支撑。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深耕垂直领域,开发小型化、轻量化、快速化、精准化数字产品包,构建“行业平台+共性技术”生态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成本。三是激发中小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对接链主标准与生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云端设计、智能排产等数字技术应用,加速业务系统云端迁移,形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
聚焦要素保障,增强制造业数字化服务能力。高效的服务体系是制造业数字化的可靠支撑。要强化核心要素保障能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向更高水平跃升。一是加强数字人才引育。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拓展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等渠道,聚力汇聚高端人才;健全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工业互联网工程师等专业领域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审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靶向支持数字化标杆项目。积极优化财税激励政策,探索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机制。创新金融工具,开发专项信贷产品,建立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中长期贷款“白名单+绿色通道”机制。三是加强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着力打造“综合服务商+垂直服务商”矩阵,开展“一企一档”数字化诊断,精准破解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痛点难点,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王春蕊 于恒)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