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丨大名县人民医院儿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金林:“基层更需要好的儿科医生”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21 08:31:28
分享:

  8月14日,大名县人民医院儿二科主任李金林(右一)在查房。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每天清晨,大名县人民医院儿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金林都会坚持晨读。

  8月14日,李金林办公桌上摊开的是最新一期《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旁边堆放着厚厚一摞医学文献和病例记录。

  订阅的国内外儿科期刊每期必看,省里的学术会议尽量参加,在线查阅文献……这样的学习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多年。

  “儿科这行,吃老本可不行。”李金林说,儿科病情瞬息万变,唯有持续学习,才能找到对孩子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方法。

  作为科室主任,李金林深知培养年轻医生的重要性。他认为,基层儿科的未来,得靠年轻医生扛起来。

  李金林每周都会组织科室年轻医生开展病例讨论,把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从文献中学到的新疗法分享出来,引导大家思考、发言。遇到疑难病例,他会和年轻医生一起分析病情、讨论治疗方案,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观察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如何精准调整用药。

  几年前,病房里一个患儿突然发病。李金林结合症状迅速判断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抢救时,每一步用药、每一次生命体征监测,他都严格对照最新诊疗规范,还特意让年轻医生在一旁仔细观察、学习。经过一个小时的紧张救治,孩子转危为安。

  “儿科用药,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可能伤害孩子或耽误病情,必须把最新研究吃透。”他的话语里,满是对患儿的负责,也给年轻医生上了生动一课。

  也正是这份对专业的执着,让他在小儿喘息性肺炎治疗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也成了他教导年轻医生的宝贵教材。

  今年7月,科室讨论一个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病例。“最新指南里呼吸机参数有新调整,不及时掌握,可能就错过最优治疗时机了。”在李金林看来,学习不是任务,是守护孩子生命的铠甲,他也要求年轻医生把学习当成日常,时刻更新知识储备。

  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在李金林眼里,小孩子怕打针、怕检查,是因为对未知感到害怕。

  多年来,他摸索出一套“魔法”:把冰冷的医疗器械变成孩子们熟悉的玩具,把复杂的检查过程变成有趣的游戏。听诊器成了“电话机”“小火车”,打针是“小蚂蚁轻轻夹一下”,抽血则是“看看血管里的彩虹”。这些简单比喻,总能让孩子们卸下防备,乖乖配合。他也把这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医生,带着他们一起尝试、改进,让年轻医生也能快速获得孩子们的信任。

  儿科通常被称为“哑科”,孩子往往说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而且孩子承受能力弱、病情变化又快,诸多不稳定因素让儿科医生压力巨大。家长带孩子看病,也怕听不懂、心里没底。

  于是,李金林给科室定了规矩:再复杂的病情,也要用三句话说明白——“孩子现在怎么样”“我们准备怎么做”“家长能帮什么忙”。

  看诊时,李金林会多花几分钟与家长沟通,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遇到焦虑的家长,他会耐心安抚;遇到经济困难的家庭,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负担。

  几年前,一个家庭困难的患儿病情反复,被建议送往省级医院,患儿的奶奶急得直掉眼泪。

  他们经人介绍找到了李金林。他看到孩子嗜睡无力,面色苍黄,结合外院的检查结果,怀疑患儿是噬血细胞综合征。补充检查后确诊,他连夜确定治疗方案,稳定了孩子的病情。

  随后,李金林还帮着他们申请了困难补助,减免了部分费用。在他从医经历里,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李医生医术好,更重要的是他真心为我们着想。”这是患儿家长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从医至今,李金林先后荣获邯郸市劳动模范、县级先进工作者、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留在县级医院时,李金林的回答非常朴实:“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已经相对充足,基层更需要好的儿科医生。”(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