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采摘、乡村民宿、红色研学……近年来,河北农文旅加速融合,呈现特色化、精品化转型态势,涌现出一批优质项目。
怎样让农文旅融合成为解锁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今年以来,河北多位政协委员深入田园乡村调研,聚焦龙头带动引领、创新融合模式、打造特色品牌等关键环节,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激活乡村潜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龙头带动
深度整合区域内特色资源
8月17日,张家口市蔚县,田园蔚州综合体核心项目——九宫峪康养度假区里热闹非凡。欢乐戏水、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等20余项特色活动,让众多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度假区试运营一个月,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周末客房预订率在90%以上,其中京津游客占比达七成。”蔚尚瑞熙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蒋雯介绍。
蔚县农、文、旅资源丰富,随着2024年底京蔚高速全线贯通,从北京等地来的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单纯的自然风光游、历史古迹游、民俗风情游等传统项目,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多元需求,亟待新业态出现。
抢抓这一宝贵机遇,蔚县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加速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蒋雯告诉记者,田园蔚州综合体是蔚县投资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距离京蔚高速最近的出入口仅800米,规划面积达18.5万亩,覆盖4个乡镇18个行政村。
“除了九宫峪康养度假区,我们还在这里布局了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谷野南山民宿、UTV全地形车等旅游体验项目。”蒋雯说,度假区正式运营后,预计每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2000多个。
田园蔚州综合体的创新实践,让省政协委员、河北华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玉生备受启发。在他看来,让农、文、旅的“手”牵得更紧,强化龙头企业的“链主”地位是关键。
周玉生委员建议,优先在省级层面统筹布局重点农文旅融合项目,加大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信贷等精准支持,鼓励“链主”企业深度整合区域内的农业资源、文化遗存和自然禀赋,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从季节性经营向全时段运营的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生态。
创新模式
打开闲置资源经济增长新空间
8月16日,在涿州市上胡良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小院错落有致,尽显江南韵味。
在村西一处绿意盎然的院子里,来自北京的退休职工谷女士坐在太阳伞下,悠闲地赏花品茗。“两年前来实地考察时,我一眼就相中了这里的田园生活,签下了长租协议。”谷女士说,现在每天拾掇拾掇花草、养养猫狗,再约三五好友喝喝茶,日子过得舒心惬意。
如何盘活农村沉睡的闲置资源,是乡村全面振兴无法绕开的难题。2023年3月,保定市启动“保定小院”项目,把京津冀协同养老作为切入点,瞄准京津客群长租市场,有效链接城市需求与乡村资源,盘活闲置农房,以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乡愁文化和田园生活为特色,打造了一批集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产业融合于一体的沉浸式院落租赁产品。同时,依托“保定小院”设计建造联盟,打造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营销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建设运营管理水平。
省政协委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勇长期关注“保定小院”发展。他在调研中发现,该项目运营两年多来,北京、天津等地长租客户占比达75%,周末亲子游、短期康养客群众多,印证了市场对高品质乡村生活的强烈需求。“这一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更催生出庭院经济,让传统农宅变身银发经济新载体。”他说。
让“保定小院”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朱勇委员建议,针对京津老年客群,提供定期健康监测、线上问诊、绿色就医通道等增值服务,解决异地养老核心痛点;打造疗愈型田园生活,通过设计种植、采摘等低强度农事体验,提升长租吸引力;构建“京津社群”与互助生态,组织兴趣小组、节庆活动等,营造熟人社区氛围,增强归属感与安全感。
做强IP
实现从“网红”到“长红”跨越
“看,这幅‘我爱馆陶’的画作竟然是用五谷杂粮拼成的!”8月9日,在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入口处,一幅25米长的粮画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
寿东村不临山、不靠水,2014年之前还是省级贫困村。为甩掉贫穷帽子,当地引入粮画产业和全国知名粮画大师,通过“粮食+艺术”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经过十余年发展,如今,村里不仅聚集了11家粮画企业、4个大师工作室,还建起了粮画学校和研究院。粮画工坊、非遗市集、农家民宿沿街铺开,游客可以体验粮画制作、品尝石磨面粉、住进夯土院落。
“以前按斤卖粮食,如今按幅卖艺术。”寿东村党支部书记张付仁介绍,现在一幅精品粮画可以卖到数千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不足1万元跃升至2.65万元。
怎样持续擦亮粮画IP?曾多次来这里调研的省政协委员、民革邢台市委会委员于晶晶积极出谋划策:“开发多元产品线,比如推出大师联名高端系列、拓展家居饰品等轻量化文创,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建立粮画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线上定制+线下体验’提升知名度,扩大销售半径。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发研学课程,设计从农田认知、粮食加工到粮画创作的全流程体验,打造农文旅研学精品线路。”
于晶晶委员认为,当前,河北在农文旅IP打造中,普遍存在文化符号转化率低、产业链条单一、市场辨识度不高等问题。她建议,深挖非遗、民俗等文化内核,将剪纸、皮影等符号融入文创设计与场景打造,提升转化效能;延伸“农文旅+”链条,开发研学、康养等业态,推动“观赏”向“体验消费”升级;聚焦地域特色打造标杆IP,如围绕太行山水、坝上草原等设计专属标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强化市场记忆点,实现IP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