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服务向“新”冀丨技术经理人“点燃”青竹画材创新路
来源: 长城网  
2025-08-26 10:36:52
分享:

  在青竹画材搅拌调色车间,青竹画材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生产设备。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杨辉 王振斐

  8月6日,衡水故城县衡德工业园。河北青竹画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竹画材”)智能车间里,6支机械臂正灵巧协作,将一支支色彩斑斓的颜料管精准投放到流动的托盘中——仿佛一场默契的工业芭蕾。

  “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组装上千套24色画材,人工减少了9人,效率却提升了114%。”青竹画材总经理刘延飞难掩兴奋。

  带来这场变革的,正是河北工业大学技术经理人王炳嵛。从他牵线引入自动装配技术的那一刻起,青竹画材彻底告别了颜料管手工组装的“旧时代”。

  聚焦产业需求 畅通技术经理人帮扶渠道

  啥是技术经理人?

  “他们是连接科研与产业的桥梁,活跃于高校、院所与企业间,通过全流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故城县科协主席刘洋的眼中,技术经理人是产业创新场景的“催化师”与创新生态的“架构师”,他们让实验室的微光,照亮产业的星辰大海。

  青竹画材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正在将颜料成品装箱。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我们最初对自动化改造只有模糊的想法,但具体怎么做、找谁做,并不清楚。”青竹画材总经理刘延飞回忆道:传统手工组装不仅效率低,还因人为因素导致产品质量波动大。

  转变始于2022年。在衡水市、故城县两级科协的“牵线”下,河北工业大学技术经理人王炳嵛首次走进青竹画材的生产车间。

  “那天下着细雨,王老师在车间里待了整整一下午,从颜料灌装到包装入库,每个环节都问得特别细。”刘延飞记忆犹新。让企业意外的是,一周后王炳嵛就带来了一份详细的改造方案,并联系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技术团队。

  “技术经理人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企业的痛点‘翻译’成技术语言,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解决方案。”王炳嵛说。在调研中他发现,颜料管组装虽然看似简单,但要实现自动化面临诸多挑战:不同规格的颜料管尺寸差异大,机械手需要精准识别和抓取;灌装过程中颜料容易滴漏,影响产品外观……

  针对这些难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技术团队研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定位系统和防滴漏灌装工艺。如今,6支机械臂协同作业,不仅能自动识别不同规格的颜料管,还能完成灌装、封口、贴标、装盒等全套工序,为企业装上了“智能芯”。

  “我们之前从来没想过,颜料管组装也能全自动化,能通过机器人完成多项生产工作。”刘延飞指着正在运行的机械臂说,“现在整个流程全部密封自动化,配料、搅拌、杀菌——全部由数字系统控制。”

  如今,走进青竹画材调色车间,听不到嘈杂的机械轰鸣,闻不到刺鼻的化学气味。唯有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无声地诉说着这场静悄悄的变革。

  “过去产品质量靠人管,现在靠机器控。”刘延飞坦言,改造后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良品率提高15%,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产能反而增加,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工人从纯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岗位——这正是技术经理人带来的“链式反应”。

  38年前,它还只是一家小作坊。如今,青竹画材在科协组织的精准帮扶下,依托科技创新完成了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跻身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国内健康画材的领军品牌。生产水粉、丙烯、油画等30大类11000多个品种的颜料,全国约七成水粉颜料出自这里,年销售额在国内同行业中保持第一。

  科协做“红娘”“外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青竹画材研发中心五楼,一间特殊的老化实验室里,陈列着数十块画板。上面厚涂着不同颜色的色块,最久的一块上标注着“2001年”字样——这是青竹颜料耐候性实验的“时间博物馆”。

  “国标要求24—30个月不霉变,我们的产品能做到5年。”青竹画材研发副总梁立军拿起一块2020年的画板,颜色依旧鲜艳如初。

  在青竹画材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正在进行配色试验。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这背后,是科协组织为企业引入的“外脑”力量。

  故城县科协积极走访县里的科技企业,针对青竹画材公司,成立企业科协,坚持每个季度对接一次,协调资源提供政策解读,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深化院地建设,建立科学家资源长效机制。作为河北省第一家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科普教育基地,故城县整合、沟通国内最优质的科学家资源,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的聚合效应,形成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故城行常态化机制,挖掘到访故城县科学家的各类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故城县科协的联络下,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的退休教授陆续走进青竹画材,他们带来化工原材料配伍、颗粒配比等“拿手好戏”。经过科技攻关,研发出的美术绘画颜料易于长期储存、颜色不掉色,未来不会缓慢氧化,效果非常好。与此同时,青竹画材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产品配方,与各大美院共同优化使用体验。

  “企业科研实力有天花板,特别是在配方设计和性能提升方面,必须借力高端人才。”梁立军说。随着消费市场不断细分,水粉、丙烯、油画颜料乃至文房四宝,都面临新产品研发和老产品升级的双重需求。即绘画性能更好,耐晒性能好,长时间不变色、褪色,色彩稳定。油画颜料要求是长久不变色;水粉颜料要求是色彩饱和度更高,颜色达到最佳的色彩表现力,产品长期储存性能更稳定。

  在专家指导下,青竹画材投资1500万元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配备耐晒机等精密仪器,并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从市场调研、研发方案设计到样品小批量试验、科学评测,一整套完善的研发体系逐步建成。

  最让梁立军自豪的是“青竹无甲醛”系列。2005年,青竹第一代无甲醛水粉颜料研制成功,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用天然桃胶做粘合剂,采用无甲醛配方,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绘画环境。”

  如今,青竹画材不仅所有产品实现无甲醛,还陆续推出耐晒、抗菌美术绘画颜料等创新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凭借卓越的品质,青竹画材当选为北京奥运会专用颜料供应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千里江山图》卷轴缓缓铺展,青竹颜料呈现的“中国色彩”震撼世界。

  小颜料大天地  打造优质科普基地

  在青竹画材厂区,有一座独特的博物馆——中国首个以美术颜料为主题的青竹博物馆。从袋装水粉颜料到罐装丙烯颜料,从3A健康墨汁到油性马克笔,各式各样的画材令人目不暇接。

  “青竹起步时只有一种产品,如今已有30大类11000多个品种。”公司解说员谢娜微笑着说,“几乎所有画材都能在这里找到,或者订制。”

  在青竹博物馆,青竹画材工作人员向故城县科协相关负责人(右)介绍青竹颜料。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青竹博物馆不仅展示世界颜料发展历史、中国颜料发展历史、颜料制作过程,还收藏了大量名家画作。而最受欢迎的是馆内的研学基地——小学生们通过颜料遮盖力、着色力、pH值、耐酸碱性能等小实验,探索色彩的奥秘。

  “我们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学习绘画的学生,但现在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书画大军。”刘延飞说,青竹画材正积极拥抱“银发经济”浪潮。

  故城县科协依托这一独特资源,积极打造优质科普基地。通过争取科普专项资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让青竹博物馆成为融科普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重要平台。

  “我们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承担起推广美术文化的社会责任。”刘延飞表示,青竹已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26项,推动整个行业向健康化、标准化发展。

  从一个小作坊到国内健康画材的领军品牌,从手工生产到智能制造,青竹画材的转型之路,正是技术经理人机制激活企业创新动能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条向“新”而行的道路上,科技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着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责任编辑:高琳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