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丨铁骨铮铮响 血尽志未消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8-27 16:32:36
分享:

  铁骨铮铮响 血尽志未消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这样一位烈士,贺龙元帅赞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军队的坚强干部”。

  他就是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牺牲在冀中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2年6月8日的雪村突围战。

  在这场战斗中,常德善左手被打伤,就用肩膀顶住机枪,右手继续射击,最终身中27弹壮烈牺牲。政委王远音双腿被炸断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殉国。

  英雄大无畏,血尽志未消。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在“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大地上,河北军民以血肉为盾,用信仰和鲜血,筑起新的长城。

  侵略者带来的,是沉痛的悲伤,沉重的屈辱。

  潘家峪位于冀东根据地的腹地,冀东军分区的一些重要机关曾先后设在这里,日军多次“清乡”都以失利而告终。

  1941年1月25日,驻丰润的5000余名日军将潘家峪层层包围,在询问八路军去向无果的情况下,用机枪、步枪一起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火,全村1230人惨遭杀害。

  1942年5月24日,邢台浆水。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部分师生遭遇日寇。当地村民选择暴露自己,引开敌人。敌人没有找到抗大学员的身影,恼羞成怒地将村民们驱赶到大寨山上,逼迫他们说出抗大师生的下落。60多名村民没有一人屈服,被日寇推下山崖,37人当场牺牲。

  日军制造的惨案,遍及河北广大城镇和乡村,一次屠杀平民10人以上的近500宗,一次屠杀平民100人以上的有87宗。

  日军还在承德、唐山、张家口等地的长城沿线制造了大片“无人区”。

  不畏强暴,才有希望。日本侵略者的杀戮,激起了燕赵儿女的决死反抗。

  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潘家峪惨案中的幸存青年,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后,立刻拿起枪组织了潘家峪复仇团,投身抗日战争洪流之中。

  在1942年7月的干河草战斗中,复仇团与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日军头目佐佐木二郎狭路相逢,一举将其击毙。

  烽火连天处,稚子亦扛枪。

  当酷刑加身,12岁的温三郁咬紧牙关只说“不知道”,被砍断五指仍坚守秘密保护游击队员;

  当叛徒出卖,15岁的杨文聚双臂尽断仍挺立冲锋,双腿被砍仍怒骂敌寇;

  …………

  战火,吞噬了孩子们本该绚烂多彩的童年,也淬炼了他们的意志与勇气。在战争中,他们学会了战斗;在战斗中,他们成长为英雄。

  血战到底,才能胜利。

  长城抗战第一枪从这里打响。

  “日本人真把我们欺负到家了”“我安某一日在榆关,日人一日绝不能过去。日人欲过去,只有在我们的尸首上过去!”……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攻山海关。坚守城池的59军626团营长安德馨,与敌血战三昼夜,城破之后又展开巷战,最终全营300余人壮烈殉国。

  铁骨铮铮,令敌胆寒。

  1933年3月9日,日军南下向长城线上的军事要隘喜峰口等地进犯,侵略矛头直指华北,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面对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日本侵略军,装备简陋的二十九军选出500将士组成大刀敢死队,决心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短兵相接,誓死保卫国土。

  在日本侵略军正蒙头大睡之际,敢死队队员们如神兵天降,抡起大刀,横杀竖砍,刀起头落……他们在敌营英勇拼杀近3个小时,歼敌数百人。敢死队壮士血染战场,仅23人生还。

  喜峰口夜袭战,震慑了敌人。当时日本报纸哀叹,这是“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百团大战第一枪从这里打响。

  1940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企图利用铁路、公路、据点、碉堡等将根据地分割成块、彻底摧毁。

  1940年8月20日夜,一场主动出击、打破“囚笼”的大战拉开序幕。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各路突击队猛虎下山般扑向“囚笼”的中心——正太铁路东段沿线的各个站点。

  “掀翻铁轨,炸掉桥梁!”战士们对铁路、公路开展大规模破袭,日军的车站、据点被一个一个拔除。正太铁路大部被破坏,交通完全中断。

  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

  历时5个月的百团大战,彻底粉碎了敌人分割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异常惨烈的抗日战争,河北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响堂铺战斗,八路军毙伤日伪军400多人;黄土岭战斗,歼敌9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雁宿崖战斗,歼敌500余人……

  硝烟和战火已凝固成历史,但在这片土地上,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已熔铸成一道巍峨挺立的精神丰碑。(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 王敬照)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