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年,当这首《游击队之歌》在抗日战场唱响时,刘世钺只有8岁,却成了129师宣传队中年纪最小的“小八路”。“唱歌、跳舞、演戏、刷标语,到部队去慰问前方的战士,鼓舞他们的战斗精神。”时隔八十多年,95岁的离休干部刘世钺老人依然记得自己在敌后抗日的经历。
一个8岁的孩子,为什么要跑去参加八路军?这是刘世钺老人心底最深的伤疤,也是他对日本侵略者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我的妈妈和我两个婶子,还有一个堂妹,被日本鬼子抓去以后,关到家里面,把房子点着,都活活把她们烧死了。”
参加八路军后,刘世钺经历的生死关头不止一次。有一年日军扫荡,一位老乡为了保护刘世钺,把他藏进自家羊圈,老乡自己却惨遭杀害。“他身上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捅了好几刀,地上全是血。”至今回忆起来,刘世钺仍眼含热泪、声音颤抖,“我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好趴下给他磕了3个头,发誓一定要给他报仇。”
经过敌后战场的生死考验,1945年,15岁的刘世钺被部队送到延安学习。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刘世钺正在教室上课。“老师突然宣布:‘告诉大家一个特大好消息,日本鬼子投降了’!”刘世钺说,当时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大家都高兴地跳起来,“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延安街头锣鼓喧天,庆祝的人群扭起了秧歌。”
抗战胜利的喜悦传遍中华大地,刘世钺的人生也悄然转向。1947年,他进入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从宣传队的小战士变为救死扶伤的战地医生。后来因组织工作需要,他被调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从首创泪囊穿刺造影术,到无显微镜条件下完成角膜移植手术,工作期间,刘世钺发表论文60多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可他总说“做得还不够”。
1994年接到离休命令后,他手写请愿书,主动向医院党委递交申请,坚持义务出诊,这一干就是28年。“我的技术本领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让我甩手不干,我良心上过不去。”
如今95岁高龄的刘世钺,每天还对着电脑学习制作教学幻灯片,甚至尝试用AI工具研究病例,“眼科还有好多问题没解决,我想培养更多眼科医生,让他们为病人服务。”
总策划:王悦路
监制:李遥 赵永刚
策划:刘伟 万前进 闫思宇
摄像:张艺萌 武新杰 周亚彬
海报:韩建强
后期:刘冰
协调:孔文浩 陈江文
鸣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
联合出品:长城新媒体集团
河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
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