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年古城焕新颜,人民至上谱新篇。
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始终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的每一项具体实践中,以系统思维擘画“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三大路径,加快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为深入挖掘保定市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新新”向荣·保定答卷》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保定各领域,通过“人民城市”“新颜值”“新消费”“新产业”“金名片”五大维度,感受一座人民之城、品质之城的温度与情怀。
央广网保定9月7日消息 清晨,家住河北保定莲池区的居民张建设推开窗,新栽的五瓣梅“探”进阳台。步行五分钟,祥和·八里庄口袋公园里,孩子们正在嬉笑玩耍。“以前这堆满杂物,如今推窗见绿,抬脚入园!”熹微晨光里,老人的笑容格外灿烂。
在保定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中,这样的幸福图景正从蓝图走向日常。2021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为目标,强势启动主城区聚焦城市管理“新颜值”行动——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绿化新格局逐渐构筑,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
环城水系提升了城市颜值和品质(央广网发 保定市国控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旧城新韵
跑出幸福生活“加速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寂静了一夜的城市又开始了新的欢腾。走上街头,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大道平坦、绿茵环绕,处处焕发生机。
“断头路畅通了,一些破旧平房找不到了,公园越来越多了,每天都有新变化。”城市在蝶变中焕发新颜,市民于细微处感知幸福。
近年来,保定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更具颜值、更具活力、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进程中,住房是关乎到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一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工程,让市民实现了从“有居”变“优居”。
“小区改造得特别贴心,现在篮球场、社区食堂、社区书屋一应俱全。以前停车是大问题,现在经过改造,腾出不少车位,方便多了。”清晨的阳光洒在莲池区先锋机械厂宿舍粉刷一新的墙面上,看着旧貌换新颜的小区,居民李飞宇竖起大拇指。
改造前的先锋机械厂宿舍大门(央广网发 保定城市更新中心供图)
改造后的先锋机械厂宿舍大门(央广网发 保定城市更新中心供图)
旧小区改造,安置区“上新”。走进刚交付不久的莲池区南刘各庄村安置区,记者看到,大门宽敞大气,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景观设计精致优美,儿童游乐设施和休憩健身场地等一应俱全。安置区居民金可义仔细参观新房布局细节,嘴角止不住地笑:“新房子宽敞明亮,周边绿化环境也好,孩子上学、生活购物都方便,我真是越看越满意。”
幸福生活的背后,数字记录下了这座城市为宜居所做出的努力:保定城改一期、二期全部返迁,三期21个安置区已交付16个,剩余安置区2025年全部交付。2018年至2024年共改造老旧小区1880个,2025年改造老旧小区22个。
当更多角落从曾经的沉寂到当下塔吊林立,从昔日的萧索到如今的焕然一新,生活在保定的人们,总在不经意间和细节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绿色筑基
让城市在自然中“呼吸”
在城市的建设中,生态环境不仅是颜值的“装扮”,也是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休闲空间,近年来,保定将口袋公园作为城市提质增绿的重要抓手,立足地方特色,紧扣百姓需求,见缝插绿,让百姓“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莲池区瑞祥大街荒弃废地里“长出”的樱花园,便是其中之一。
2021年改造前,瑞祥大街与瑞兴路交叉口东南角是一片荒地,常被附近居民吐槽荒草多、垃圾多。为了打造居民身边的绿色品质生活,保定市园林绿化中心将这里打造成供居民休闲活动的口袋公园,以樱花为植物特色,布设樱花小径、樱花景观廊架、彩色游路。仿佛从荒草地里“长”出来一般,樱花园就这样出现在附近市民眼前,令人赞不绝口。
保定转角公园(央广网发 保定城市更新中心供图)
口袋公园不仅增加了城市绿色空间,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在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它们也成为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重要助力。
此外,水生态的治理也融入城市生态建设全链条。
“水生态治理曾是保定环城水系项目建设中的难点,也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保定市国控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伟说,过去,主城区河道整体水量小,水体流动性弱,一到雨季,污染物随着雨水流入河道,对水质造成影响,也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压力。
据介绍,保定环城水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涵盖黄花沟、西环堤、南环堤、百草沟、侯河、府河和护城河等多个区域,总长71.1公里,包含水利工程、水生态工程、水环境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等。
在生态治理中集成应用先进治河技术,构建兼具生态功能与韧性的健康水系。通过在河坡设置生态拦截沟,铺设生态多孔纤维棉,实现下雨时吸水、储水,干旱时为边坡植物供水,达到涵养生态、净化水质的作用。
黄花沟就是环城水系生态综合治理的典范。曾经的黄花沟水质不好,周边脏乱不堪,河堤上杂草丛生,还堆着各种生活垃圾。经过改造提升,黄花沟面貌焕然一新,沿河都是风景,各类主题公园内游乐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吸引众多市民纷纷来此散步锻炼。
300米能见绿、500米能见园,上班路上河清岸绿……截至2024年底,保定市区共有口袋公园360余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42%。一条条水系景观廊道连接公园绿地与城市社区,不仅显著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也是市民娱乐健身的理想去处。一片片绿水青山之中,绿意在流动,活力也在流动。
文化绵延
历史留在浓浓乡愁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大踏步推进,保定一系列崭新的文化新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文化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写照。
步入被誉为“直隶第一街”的保定西大街,青砖黛瓦,古朴厚重;古树婆娑,绿意盎然。一边是传统建筑风貌,一边是“潮”味儿十足的特色餐饮、文化表演,在这里,老建筑与现代功能的巧妙结合,让老街既有“老”气韵,又有“新”气象。
保定西大街夜景(央广网发 保定古城保护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据了解,位于莲池区的保定西大街始建于宋、鼎盛于清,曾是保定最繁华的街道,但因年久失修、业态杂乱而一度萧条。为了恢复西大街的繁华盛景,4年前,保定启动古城保护更新项目。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保留了原建筑70%以上的砖木结构,让曾经的衙署、祠堂、民居古韵犹存,打造有历史、有故事的西大街。”负责这项工作的保定古城保护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龙涛说。
在保定的城市更新行动中,“盛装归来”的不只有西大街。吐故纳新之间,一批批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新地标建成开放: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高碑店北库小镇、涿州鼓楼大街……
保定各地积极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基础上,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历史文化街区“引业态”、历史建筑“增功能”,让城市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
每当外地的朋友来高碑店玩儿,市民周旋总喜欢邀请他们到家附近的北库小镇去转一转,喝上一杯咖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高碑店人,住在这附近的她见证了这些年家附近的巨大变化。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库小镇,是高碑店商业的发源地,当地第一家商场、第一家电影院、第一个建材城均诞生于此。但时光流转,这座红墙红瓦的建筑群也渐渐没落。
这里的红砖大烟囱还存在在周旋的记忆中。如今,按照规划,北库小镇对原有建筑群落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出占地11.7万平方米的怀旧风情小镇,老烟囱、老库房、老锅炉房都还保留着原来的建筑风貌,但内里已改造成各类艺术馆、收藏馆、咖啡馆、电影院等,多元业态让昔日的老库房焕发出无限生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和高碑店夜经济的新地标。
小镇里的小电影院里,时常为群众播放一些经典老电影。光影流转间,历史与未来在此相拥。“延续城市文脉”的理念不断落地见效,城市走过历史长河依然熠熠生辉,人民群众仍然记得住时光、望得见乡愁。
从推窗见绿的口袋公园到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从畅通无阻的城市路网到水清岸绿的环城水系,保定这座古城正以更具颜值、更富活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姿,兑现着“城兴人聚、近悦远来”的民生承诺。
监制:张继航
采制:李瑶 禹云飞 王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