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非遗太行·太极拳:触摸太极文化 品味东方魅力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08:27:59
分享:

  触摸太极文化 品味东方魅力

  ——体验非遗太行·太极拳

  日前,邯郸市经开区沙屯小学学生在操场上演练武氏太极拳。受访者供图

  “现在开练武氏太极拳36式,第一式起势……”

  9月19日16时30分许,在邯郸市经开区沙屯小学操场上,跟往日一样,武氏太极拳传承人苗红强带领50余名学生一起演练太极拳。跟随口令,学生们娴熟地进行弓步分手、转体迈步、提手上势、抱球收脚等动作,展示了太极刚柔相济、动静融合之美。

  “太极文化秀八方。”苗红强说,随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邯郸市越来越多学校将太极拳纳入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锻炼体质、平衡身心,更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璀璨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4年,亚洲群众体育协会执委会将每年3月21日定为“亚洲太极拳日”,让更多人关注太极文化、体味东方魅力。

  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邯郸市永年区转一转。

  在太极拳发展史上,邯郸市永年区的重要地位无可取代。这里是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乡,以其深厚文化积淀和广泛传承影响,被誉为“太极拳圣地”。

  杨露禅故居位于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古城南门外,青石砖墙,古朴清幽,别具北方民居特色。故居正房门前立柱上,镌刻着“手捧太极震寰宇 胸怀绝技压群英”的对联。故居里面,陈列着大量跟杨氏太极拳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让游客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被称作“太极宗师”的杨露禅,刻苦钻研,将太极拳一些高难度动作简化,使动作柔和易练,其特点是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之后,其孙杨澄甫修改拳架套路,于1934年发行了《太极拳体用全书》,标志杨氏太极拳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国家体委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推广后深受太极拳习练者欢迎。2006年,杨氏太极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禹襄自幼习武,后潜心研究,在原来拳技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了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轻灵的武氏太极拳。他还将习练太极拳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等著作,被业内奉为经典著作。

  姚志平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今年3月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姚志平自幼习练武氏太极拳,至今已有60年时间,从拳理、拳法到太极刀、太极剑,样样精通。

  “武氏太极拳特别注重意和气的运行,健身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跟我学习的人不下2000人。”姚志平说,为更好地推广武氏太极拳,他们成立了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研究会,举办太极拳技理交流大会,建设培训基地,持续扩大太极拳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爱上太极拳。

  通过学院和协会搭台,传承人“唱戏”,太极拳这一东方瑰宝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世界各地。

  在邯郸,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已在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设立国际教学机构,每年派遣师生进行教学与交流,并举办太极拳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吸引国际学生来中国体验学习太极文化。

  30年来,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振河经常走出国门,前往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任教,将太极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太极拳为西方人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杨振河说。

  文化是旅游的根,旅游是文化的形。

  以拳为媒、以拳会友,文旅融合展新姿。近年来,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亚洲太极拳日”邯郸分会场展演暨太极文化推广活动等接连举办,通过文化交流、非遗展示等方式,诠释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太极服装、太极器械、太极旅游纪念品……深入挖掘太极文化,河北企业精心开发设计具有太极元素的文创产品,拓展太极文化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从民间拳师的守正创新,到学院协会的团队发力,再到赛事活动的精彩演绎,河北太极文化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责任编辑:刘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