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大剧院”里,杂技演员进行蹬鼓表演。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秋日的沧州吴桥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兴奋气息。在杂技大世界的排练厅里,中幡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在东方杂技城的舞台上,丹麦演员正在调试跳板;在于东村的杂技小院,喝彩声与锣鼓声交织……这一切的忙碌与期待,都指向同一个盛事——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9月28日,以“杂技之光·故乡之约·发展之路”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在吴桥县拉开帷幕。经过近40年的等待,以“吴桥”命名的杂技节,终于实现了主体活动首次在“杂技之乡”吴桥举办,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从1987年至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走过38个年头,成为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
纵观近40年发展历程,吴桥杂技艺术节不仅搭建起世界杂技文化交流的桥梁,更见证了中国杂技从单一技艺到全产业链的蜕变。从“一人一手”的独门绝活,到“一产一城”的产业生态,再到“一桥一链”的全球互联,这场“回家”之旅,正成为吴桥杂技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根植乡土
从市井烟火的技艺传承到活力创新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杂技历史悠久,几乎村村有杂技艺人。
在吴桥县于集镇于东村于金生杂技小院,73岁的老艺人于金生正带着徒弟们练习单手倒立和近景魔术。围观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杂技艺人在于金生杂技小院内表演。
“吴桥杂技节‘回家’了,这是我们吴桥杂技人盼了多少年的事儿啊!”作为国家级非遗“吴桥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吴桥县杂技家协会主席,于金生6岁学艺,12岁闯荡江湖,将吴桥群艺马戏团发展成全国最具规模的民营杂技马戏团体。自1999年起,他六次承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马戏嘉年华,开创了民营团体承办国家盛会的先河。
吴桥杂技根植于乡土,是一种大众热爱、大众参与的文化项目。“顶碗”“蹬坛”“椅子顶”等经典节目,无不是从日常劳动形态中提炼而来。如今的吴桥,有不少分散在民间的杂技小院和家庭班社,它们保留着吴桥杂技的大众属性,培养了一批批接地气的杂技艺人。据统计,吴桥全县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个杂技演出团体,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
吴桥杂技的历史与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密不可分。
吴桥县西侧,南运河蜿蜒流淌。
明清时期,漕运逐渐繁荣,吴桥杂技艺人沿着大运河南下北上,逐渐形成“走码头”的卖艺传统。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这首流传至今的锣歌,记录着杂技艺人走南闯北的足迹。
“大运河不仅促进了杂技艺术的传播,也推动着吴桥杂技不断吐故纳新。”吴桥杂技研究专家指出,在“走码头”的过程中,吴桥杂技艺人吸收了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借鉴了戏剧的程式、曲艺的叙事,乃至西洋马戏的奇巧,形成了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色。
这种融合创新的基因,在今天的吴桥杂技中依然生动延续。
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排练现场,8名中幡队员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演员手持3米高的中幡,完成“托塔”“扛幡”“抛接”等高难度动作。
“我们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翻、转、腾、传、顶等技巧,音乐上融合了传统京剧和现代音乐元素。”指导老师介绍,《龙跃神州——中幡》将参加本届杂技节的巡游活动,展现吴桥杂技的新风采。
回顾历届杂技节,创新始终是推动杂技艺术发展的核心动力。从首届艺术节上《晃板》《狮子舞》对艺术化表达的探索,到第四届《双人秋千》将舞蹈与杂技完美结合,再到第十五届《“秦俑魂”——独轮车技》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吴桥杂技在创新中不断成长,从“江湖绝活”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舞台艺术。
产业蝶变
从“杂技之乡”到“产业高地”的升级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江湖文化城,青砖灰瓦的古城墙下,魔术、戏法、杂耍轮番上演,吆喝声、叫好声、铜锣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彭家班小院里,44岁的少班主彭立新正在表演“舞飞叉”。钢叉在他颈间、脊背、胳膊甚至脚踝处灵活游走,如同游龙般灵动。“家族有练杂技的传统,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彭立新说,他8岁开始练习杂技,曾跟着父母到世界各地演出。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落成后,他们结束了漂泊生活,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表演舞台。
本届杂技艺术节主场馆东方杂技城。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1993年11月,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建成开放,让吴桥杂技艺人有了固定演出场所。经过多年发展,江湖大剧院、运河美食街、红牡丹宾馆等文旅项目相继落地,这里已成为集民俗参与、非遗体验、博物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杂技主题乐园。今年截至8月底,景区接待游客62万人次,同比增长23%。景区目前有杂技演艺人员、服务人员300余人,带动周边村街近万人从事民宿、餐饮、娱乐、文创、运输等产业。
杂技节“回家”的深层意义,远超一场节庆活动。它是以杂技文化为引擎,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契机。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带来的不只是“门票经济”,更是叫响吴桥杂技品牌、完善吴桥杂技产业链条的绝佳机遇。
在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车间内,机械制造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在赶制国内外杂技团的订单。“现代杂技道具制作增加了机电一体化、智能技术,应用了新型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碳纤维、橡塑等。”丰耀公司总经理周文明于2012年正式进入杂技道具制作领域。
在周文明看来,道具更新推动了杂技技艺的创新发展。他说,以前空竹是竹子做的,后来公司研发出橡塑空竹,并加装了轴承,提高了空竹抖起来之后的转速。转速越快,空竹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平稳,给演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做动作,比如可以翻跟头,增加了很多抖空竹的技巧。
周文明介绍,杂技道具有一个演变过程:杂技本身来源于生活,以前杂技艺人随身所带的物品,既是道具,也是生活用品,比如转碟,就是过去吃饭的盘子,打一个浅浅的小眼,就成了道具。
“随着杂技艺术走向大舞台,对演员的演技及节目的动作要求更高,于是,我们开始研究每个道具的平衡性,让演员使着更顺手,能表现出更多的复杂动作、高难度动作。”周文明对记者说。
作为“杂技之乡”,吴桥已将道具制作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目前,当地有10余家杂技道具研发、生产企业,产品达上百种。
早年吴桥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举办国际性艺术节的需求,宾馆、剧院、交通都不够完善。近几年,吴桥先后建设起吴桥云瑧金陵杂技酒店、吴桥杂技博物馆、吴桥东方杂技城等设施,可以满足世界标准杂技表演需求和国内外游客住宿餐饮需求。产业业态的不断丰富和交通路网的进一步优化,让吴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办节承载力显著提升,为杂技节“回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的独轮车等产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借助办节契机,吴桥县高标准打造了游乐城、博物馆、剧院、学校、酒店等多业态在内的吴桥杂技主题综合产业园区,形成了“学—住—游—玩”杂技融合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吴桥做活做火杂技演艺项目,带动吴桥杂技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举办国际马戏交流、国际杂技商演洽谈等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业态,进一步提升“吴桥杂技”品牌国际影响力。
9月22日,记者来到新开放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群恢宏大气,颇具中式美学风格,与江湖大剧院南北相望。在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布展。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吴桥杂技的厚重历史和璀璨文化,让海内外游客记住吴桥、记住杂技。
本届杂技节期间,吴桥杂技博物馆广场上,将带来一场沉浸式杂技巡游表演,由主题花车、定制道具和国内外演员共同呈现。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马圈式剧场、2150个座位三面分布无死角、20吨承重横梁保障高空杂技表演、舞台高20米满足各类演出需求……作为本届杂技艺术节主场馆的东方杂技城,是河北省首个杂技大剧场,既能满足开闭幕式和4场国际赛事需求,还能兼顾日常教学实训。
在吴桥县辽河路一侧,吴桥杂技幻乐城也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布展。本届杂技艺术节期间,这里将同步设置大运河非遗联展和天桥八大怪街区。
“吴桥杂技幻乐城项目以吴桥杂技文化体验为核心定位,深度融合文化延展、娱乐产品与爆款美食,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全景沉浸式杂技文化体验基地。”河北艾科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乐介绍。
“文旅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新支柱。”吴桥县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动“杂技+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文旅兴县”战略,打好“杂技+文旅”“杂技+制造”等特色牌,吴桥正将无形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产业形态。
全球互联
从文化桥梁到产业生态链的融合
9月22日下午,在本届杂技艺术节主场馆吴桥东方杂技城,丹麦杂技演员正在排练《双层跳板》。6名演员在双层跳板上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将力量与技巧完美结合。
这一幕,是吴桥杂技节国际化的缩影。自1987年首届杂技节举办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台优秀节目在这里亮相,最高奖项“金狮奖”吸引着全球杂技艺术家来华竞技。本届杂技节,从全球遴选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个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节目参加比赛。
外国学员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练习杂技。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来自越南、老挝、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学员正在老师指导下刻苦训练。柔术、杂耍、蹬桌子、独轮车……不同肤色的学员们专注地练习着各项技艺。
来自肯尼亚的带队老师玛蒂尔斯介绍,此次来吴桥学习杂技的共有6名学员,目前已训练了半个月,在当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肯尼亚学员的技艺水平提高很快。
“玛蒂尔斯原来也是我们学校的学员,现在已成为带队老师,他每年都带学员来培训,坚持十多年了。”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工作人员张洪铭介绍,自2002年招收第一批外籍学员以来,学校已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杂技留学生700余人。
这些学员回国后大多进入艺术团体或从事杂技教学工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2004届埃塞俄比亚学生叶纳回国后组建了“非洲梦”杂技艺术团,并两次派队参加吴桥杂技节比赛。
“CHINA WUQIAO”正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浸润世界杂技舞台。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成为国际杂技界认可度最高的节庆之一,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并称为“世界杂技三大赛场”。38年来,杂技节累计邀请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中外嘉宾和杂技艺术家相聚河北,成为世界杂技交流、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平台。
这种国际交流也反哺着吴桥本地杂技产业。于金生的杂技团里,外国演员人数超过中国演员;周文明的道具公司常年与西欧、非洲的杂技、魔术、马戏演艺集团保持业务往来,产品出口30个国家和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外国杂技团体来吴桥交流学习。
从1987年到2025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走过了从“桥”到“链”的蝶变之路。
这座“桥”,是连接中外的文化交流之桥。近40年来,它让世界杂技在此交汇碰撞,让中国杂技从此走向世界。
这条“链”,是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之链。从乡土技艺到舞台艺术,从单一演艺到全产业链,吴桥杂技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融合中持续壮大。
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大幕将启,吴桥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场“故乡之约”,不仅是一次杂技的盛会,更是一次产业的升级、一次文化的传承、一次未来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