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大港产业园区北尚庄村:
科技助力,盐碱地也能稳产高产
——走一线看丰收(三)
9月20日,迟永超展示籽粒饱满的玉米。河北日报记者马彦铭摄
机声隆隆,“铁牛”欢歌。9月20日,记者来到沧州南大港产业园区北尚庄村,健超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迟永超正驾驶着谷物精量播种机在田地里往来穿梭。放眼望去,土地平坦,笔直匀称的播种行清晰可见,仿佛用精密的尺子划过。
“今年的盐碱地又丰收了。”迟永超告诉记者,合作社种植的800亩谷子前些天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10公斤左右,销售价格每公斤3.8元,每亩能收入近1200元。眼下,他们正抢种油菜,以确保其在冬季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
北尚庄村属轻度盐碱地。迟永超说,去年种的400亩谷子获得丰收,所以今年加大了种植量。今年7月,南大港遭遇强降雨,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但在科技助力下,谷子长势良好,产量保持了稳定。
迟永超说的科技助力,指的是新品种与新技术相结合。
“今年的谷子,品种是‘冀谷42’,这个品种耐盐碱出苗率高,还抗倒伏、耐密植。”迟永超说,良种为谷子的稳产和高产打下了基础。
盐碱地实现高产,离不开先进的种植技术,其中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指着眼前平坦的农田,迟永超介绍,谷物精量播种机实现了耙平、镇压、播种、覆土一次性进行,有效减少了进地次数,播种更精准。播种机上安装了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作业前,根据农田实际面积、形状等参数设定起点和终点,播种机就能沿着规划路线直线行驶,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漏播、重播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种子和土地浪费。
和迟永超一起登上播种机,设定好参数后,机器便沿着预设路线匀速行进。迟永超不需要操控方向盘,播种机也能稳定前行。到达地头,迟永超接管方向盘实现转弯,之后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便自动计算出幅宽,与上次播种路线精准衔接,避免了作业误差。
迟永超说,过去耕地和播种,主要靠经验和感觉,耕地深浅不一、播种行距不均的情况很常见,而且劳动一天下来非常疲惫,效率还不高。有了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如同给机械安装了“智慧大脑”,设定好参数,农机就能按路线自动作业,不仅省力,精度还很高,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盐碱地土壤质量差、春季返盐、无淡水灌溉。针对这些不利条件,健超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合作,应用地膜覆盖旱碱麦栽培技术,使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
记者和迟永超钻进一块玉米地,只见一排排玉米叶片油亮、秸秆粗壮。迟永超随机剥开几穗玉米,饱满的籽粒黄灿灿的,透出光泽。“今天刚请教了专家,打算10月份收玉米。”迟永超说,预计玉米亩产在650公斤左右,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玉米地的土壤里,覆盖着一层浅黑色的地膜。“这是去年种植旱碱麦时覆盖的地膜,今年小麦收获后还可以接着用。”迟永超介绍,针对环渤海低平原雨养旱作区盐碱危害严重,水资源短缺且无灌溉条件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发出冬小麦土下覆膜技术,帮农民朋友解决了难题。
冬小麦土下覆膜技术,利用水蒸气冷凝成水原理保墒,同时减少蒸发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这项技术,还能抑盐抑草,减少农药用量。更为关键的是,这项技术可以延长小麦播种时间,更好地保障小麦越冬。
冬小麦土下覆膜技术实际操作中,研发人员不断改进现有播种机械,发明适宜覆膜小麦播种的小麦覆膜穴播机,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小麦覆膜穴播机采取土下覆膜打孔穴播方式种植小麦,我的哥哥迟永健是机器发明人之一。”迟永超高兴地说,小麦收获后直接播种玉米,地膜能继续发挥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
良种良机良法,让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过些天,玉米丰收时再来看看。”迟永超向记者发出邀请。(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