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8天的“超长黄金周”掀起文旅热潮。在河北,“博物馆游”持续升温,成为假日文旅市场的一抹亮色。连日来,省内各大博物馆人气爆棚,一些小众博物馆也成为热门“打卡地”,涌动的人潮共同描绘出一幅“文博热”带动“消费热”的生动图景,展现出文旅深度融合的蓬勃生机。
“顶流”和“小众”同样“出圈”
10月6日上午9时,位于保定莲池区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门口已经排起长队。“我们提前3天预约,今天一开门就进来了!”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进来后他们就直奔恐龙帝国展厅,“为了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古生物知识,我们特意安排了这次保定之旅。”
据统计,假日期间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其中家庭亲子游、研学游占较大比重。
假期许多家长带孩子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参观(央广网记者 李瑶 摄)
热度不止于“顶流”。记者看到,同样位于保定莲池区的蜜蜂博物馆、扇子博物馆等小众博物馆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不少游客。
邯郸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的弘敬阁,每晚7点都会举行亮灯仪式,石刻博物馆周边的大运河博物馆、古城遗址博物馆也都会同步亮起灯光秀,迎接游客的到来。“以前总觉得小众博物馆‘没啥看头’,没想到这里既能欣赏到珍贵的古碑,又能感受到古建筑的别样美!”来自山东的游客告诉记者,自己拍了很多弘敬阁亮灯的照片发朋友圈后,收获了几十个点赞。
“展陈+互动”解锁文博新玩法
为迎接“双节”客流,河北各博物馆纷纷推出特色活动,为参观者提供独特的节日文化体验。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杨梓叶介绍,节日期间,馆内推出了“恐龙守夜人”“我在保定修化石”等特色研学活动,同时契合“双节”主题,又推出了“庆国庆 探亿年”“月亮捕捉行动”“中秋探月计划”等丰富的公益社教活动。
记者了解到,除了趣味问答,公益社教活动还包括传统文化讲解、手工制作等活动形式。活动现场,社教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中秋节以及月球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小朋友动手制作月球灯。“孩子边做灯边听讲解,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在家刷手机有意义多了!”一位家长感慨。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出“非遗+戏曲”活动(央广网发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供图)
河北博物院则推出“追溯之旅 红色冀忆”“忆峥嵘岁月 做红色少年”等红色主题活动,通过文物解读、手工体验、服饰展演等不同形式,带领观众深度感受河北红色历史与传统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
位于沧州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则结合馆内特色,以“入戏——非遗有戏 礼赞华诞”为主题,推出系列文化活动盛宴。戏曲名家现场教学身法、方言,将专业技艺转化为大众可参与的趣味体验,以沉浸式互动推动戏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非遗传承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文博热”带动“消费热”激发文旅活力
博物馆的热度不仅体现在客流上,更辐射至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催生了诸多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撬动了文旅消费新增量。
正定古城内的博物馆群周边,特色民宿节前一周就已订满,“很多游客下午逛完博物馆,晚上就来夜市吃饭,这几天的收入比平时能翻一番。”正定夜市一位小吃商贩说。
正定夜市人潮如织(央广网记者 李瑶 摄)
此外,文创产品消费也成为一大亮点。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系列文创、邯郸市博物馆推出的守护平安、辟邪纳福的“朱雀冠羽”发夹……各类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的“伴手礼首选”,部分博物馆线上商城的“云带货”销量也大幅攀升。
“‘博物馆游’的火热,折射出大众对文化体验的深层需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河北持续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丰富展陈形式、开发特色活动,今年“双节”期间的“文博热”正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未来,河北将进一步挖掘文物资源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内涵,让更多博物馆成为游客的“必打卡地”,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记者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