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承红色基因是地方主流媒体的职责与使命。长城新媒体集团发挥“贴近基层、深耕本土”的优势,通过“深挖历史细节、聚焦个体命运、挖掘精神内涵”三大路径,推出了一批让受众能共情的新媒体产品,让红色记忆“活”过来,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里持续流淌。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纪念抗战的重要时间节点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抗战胜利等活动,前往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传承红色基因是地方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直接体现了其引导主流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宣传报道中,长城新媒体集团创新报道形式,深挖抗战故事,从“深挖历史细节、聚焦个体命运、挖掘精神内涵”三大维度切入,通过多元融媒形式让厚重的抗战历史变得鲜活可感,推动红色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构建起红色基因传播新生态,为地方主流媒体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深挖历史细节,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
具体、生动的历史细节是连接历史与受众的“桥梁”。河北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在太行山间的一座座农家小院里,至今依然留存着当年的抗战历史遗迹,见证着燕赵儿女不屈抗争的岁月,铭刻着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闪耀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芒。
7月7日,长城新媒体集团推出《闪亮的抗战小院》系列融媒报道,记者深入太行山区11个深藏于山间的抗战院落,通过图文、短视频、VR全景等形式,还原80多年前浴血奋战场景,聚焦“马兰村群众守护《晋察冀日报》印刷设备”“‘马背银行’的流转”“白求恩发明‘卢沟桥’药驮子”“邢台地下交通站的情报传递”等鲜为人知的细节,以“小切口”照见全民族抗战的“大历史”,让受众在具体场景中感知历史的厚度。
长城新媒体集团通过“聚焦微观载体、还原具体场景”增强报道感染力与深度,具体为两大核心路径:
聚焦个体生命轨迹,折射群体抗争图景。聚焦个体生命轨迹,方能折射群体抗争的壮阔图景,而个体命运正是历史的生动注脚。长城新媒体集团立足河北独特的抗战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抗战IP,以一个个直击人心的故事,多维度展现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在《闪亮的抗战小院》系列报道中,这样的叙事尤为鲜明。报道《小院里来了“洋大夫”》中,记者循着白求恩曾工作过的小院足迹,通过寻访与考证,生动讲述国际主义战士跨越国界支援中国抗战的动人历程;报道《生死“夫妻交通线”》,则聚焦河北邢台黄岔村的抗战往事,记者实地重走当年的秘密交通线,深刻展现出边区普通百姓以赤诚与勇气投身抗战的坚定姿态。
在抗战报道中深入挖掘普通士兵与寻常百姓的私人记忆和亲历故事,更能使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铺展得广阔而细腻,这些具体而微的场景,将“全民族抗战”从课本中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受众可感知、能共情的鲜活过往,进而让人更深刻地领悟这场伟大斗争中全民同心的精神内核。
还原微观场景片段,解码历史深层逻辑。还原微观场景片段,是解码历史事件深层逻辑的关键,而细节化的场景再现,正是揭开历史复杂脉络的钥匙。在长城新媒体集团《闪亮的抗战小院》系列报道中,技术赋能使历史场景的还原更具冲击力与说服力。例如,《0.1毫米“金融子弹”从这里射出》报道聚焦冀南银行发行的边币,通过超微距拍摄技术,精准捕捉纸币上细微的纤维纹理、清晰的印刷细节以及岁月留下的使用痕迹,生动呈现这一特殊“金融武器”的历史质感。这不仅让边币的真实感扑面而来,更使受众直观感受到八路军金融工作者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条件下,凭借智慧与坚守维护边区经济稳定的艰辛,深刻领悟“金融抗战”的战略意义。
《柏崖村的血色记忆》报道则另辟蹊径,以晋察冀画报社旧址中沙飞拍摄的历史照片为基础,运用AI动态化处理技术,让静态影像中的人物“活”起来。通过精细的面部表情捕捉与动作渲染,呈现在画面中的战士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脸上绽放充满希望的笑容,仿佛跨越时空与当代受众对话。这种创新呈现方式打破了历史照片的静态局限,赋予抗战场景强烈的沉浸感。
聚焦个体命运,以“人性化”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历史由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而成,以“人性化”叙事展现个体在抗战中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坚守,是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关键。长城新媒体集团推出的《不忘烽烟起》系列报道,紧扣“个体与历史的对话”,通过重走抗战路,将左权、马本斋、戎冠秀等人物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展现他们“作为将领的担当”“作为母亲的牵挂”与“作为普通群众的坚守”。另一系列报道《当胜利的消息传来》,则寻访了河北省内23位平均年龄98岁的抗战老兵,以“时空对照”的方式重现他们得知胜利那一刻的真实反映,让受众重温历史瞬间的情感冲击。
为打破抗战历史的“宏大叙事”壁垒,长城新媒体集团在报道中精准运用两大“人性化”叙事策略,让历史既有厚度,更有温度:
挖掘个体化记忆,激活集体情感基因。抗战中的个体往往面临多重情感困境:家国与亲情的抉择、生死与信仰的碰撞、英雄气与烟火气的交织。展现这种人性的复杂性,既能增强叙事的真实感,更能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愈发立体。在《不忘烽烟起》系列报道中,推出《十字岭的抉择》,报道引用左权写给家人的信:“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字里行间既有对家人的眷恋,也有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在送儿参军时说:“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哪个去”,这些细节让受众在“亲情”“责任”等共通情感中与历史对话,理解“今日和平是无数人用牺牲换来的”,实现集体情感的激活;在《当胜利的消息传来》系列报道中,推出《抗战老兵张跃宗:这消息像惊雷在耳边炸响,沸腾的战友拍红了手掌》,97岁的张跃宗清晰记得“日本鬼子到冀中,家家户户黑了灯。家里有房不敢住,跑到地里搭窝棚”,还目睹日军用刺刀杀害拒不指认共产党员的同胞,这种“有家不能回”的生存困境、目睹同胞惨死的直观感受,是冀中地区乃至华北平原百姓在日军“扫荡”下共同遭遇的缩影,让大众具象化理解“侵华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摧毁”,而非停留在抽象的历史概念上。
地方主流媒体跳出教科书上的时间线与战役名,深入挖掘抗战亲历者的家书、日记、口述回忆等私人化细节,让受众看见烽火中普通人对亲情的眷恋、对安宁的渴望,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牵挂,那些欲言又止的不舍,恰是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点。
展现情感张力,凸显人性复杂维度。抗战中的个体常陷于家国、生死、忠孝之间的艰难抉择,展现这种复杂性可增强叙事的真实感与感染力。在《不忘烽烟起》系列报道中,推出《不忘烽烟起丨跟着党抗战到底》,为逼降马本斋,日军抓走他的母亲白文冠。马母宁死不屈,绝食殉国。母亲的壮烈牺牲,让马本斋悲痛万分,但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誓言,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奋勇杀敌的力量,继续带领回民支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这种“丧母之痛”与“报国之志”的情感张力,让马本斋的形象不再是“完美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更显其精神的伟大。在《当胜利的消息传来》系列报道中,推出《抗战老兵顾超:我亲眼见到日军跪地投降》,用“英雄气”与“烟火气”的张力,展现人性的立体与真实。主人公作为骑兵“冲着敌人抡战刀,抡到就砍倒”展现了面对强敌时的勇敢无畏;珍藏着当兵时的小挎包,“装筷子、茶缸和吃的东西”,则体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热爱与朴素信念。这种双重特质的结合,让老兵们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也让大众感受到“英雄源于平凡,平凡亦可成英雄”的人性逻辑,拉近了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
挖掘精神内涵,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纪念抗战胜利,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抗战的精神。长城新媒体集团推出的《白洋淀上》系列报道,以“精神挖掘”为核心锚点,让受众得以清晰感知:抗战精神从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始终涌动在时代浪潮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长城新媒体集团深入挖掘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通过具象化的表达与创新传播,使那份坚韧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得以跨越代际,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结合时代场景转译精神内涵。将抗战精神与当代社会现实相联结,是实现精神传承的关键。在《白洋淀上》系列报道中,推出《寻找嘎子》,通过访谈徐光耀本人和一些文化学者,还原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讲述了不朽文学形象“嘎子”的创作背景、社会影响,展现了深植于冀中白洋淀人民心中的伟大抗战精神,同时,这也是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深厚文化滋养;推出《谁是孙犁》,聚焦白洋淀美景与抗战历史交融,借《荷花淀》及“荷花淀派”,把孙犁笔下抗战的“美”,转译为对民族精神密码的解读,让受众在苇绿荷香中感悟抗战文学承载的精神力量。
地方主流媒体聚焦“抗灾中的逆行者”与“抗战中的支前群众”的精神呼应,通过对比报道展现“众志成城”的精神延续;追踪“科技攻关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历程,与抗战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精神形成对话,让年轻受众理解“艰苦奋斗”在不同时代的共通本质,使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实践。
联动文化创作实现审美浸润。借助文艺作品的感染力,让抗战精神以审美形式深入人心。《寻找嘎子》联动文学经典与现实记忆,借徐光耀百岁生日契机,结合《小兵张嘎》创作细节与博物馆、故居等文化载体,将文学形象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经典儿童形象的审美魅力。《谁是孙犁》则联动文学流派与地域美学,以“荷花淀派”为切入点,结合白洋淀自然风光与《荷花淀》文本,再借助文学馆的文化支撑,把文学风格与水乡之美融合,使读者在苇绿荷香的审美体验中,领悟抗战文学的独特美学价值。
地方主流媒体可推广以抗战为背景的互动作品,如开展“红色歌曲创作传唱活动”,策划推出理论思享会,通过文化产品的跨界融合,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层传承。
长城新媒体集团充分发挥地方主流媒体的优势,通过深挖历史细节、聚焦个体命运、注重精神内涵挖掘等方式,构建起了红色基因传播新生态,为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
(作者单位:长城新媒体集团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