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丨河北省太行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蔡红源:“特殊园丁”,用教化重塑人生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1-21 08:10:35
分享:

  河北省太行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蔡红源

  “特殊园丁”,用教化重塑人生

  11月18日,蔡红源在查阅档案。河北日报记者 许佳奇摄

  11月13日,相关单位来函,要求配合押解罪犯。

  河北省太行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蔡红源反复叮嘱押解干警,要严格依法执行押解流程,确保安全、顺利完成押解任务。

  对普通人来说,一想到监狱,可能是高墙电网、冰冷枯燥。

  “每天有各种工作推着走,虽然忙碌但有意义。”蔡红源每天的工作十分紧张,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罪犯的不同问题,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蔡红源的父亲也是一名监狱干警,他从小就感受着父亲的忙碌。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走,天黑了才回家,遇到恶劣天气、停电等特殊情况,不管多晚都要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父亲说这是每一名监狱干警肩上的职责。

  蔡红源耳濡目染,“传承职责使命”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芽。2001年,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监狱干警,一干就是24年。

  监狱人民警察,是一群“特殊的园丁”,是高墙里的“破冰者”。

  “这份职业像老师,也像医生。”蔡红源说,“既要教育重塑罪犯的认知和行为,也要治愈其心理和思想上的‘病灶’,引导他们重返正途。”

  罪犯任某某刚入监时,完全不适应监狱的规范管理。面对陌生的环境、严格的纪律,他整日沉默寡言,几乎丧失了改造信心。

  要让罪犯真正“回头”,关键要千方百计找到“心结”。

  蔡红源每次和罪犯谈话前都会提前做好功课,把罪犯的基本情况、犯罪背景、家庭关系及改造表现等烂熟于心。“找到任某某消极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改造。”蔡红源说。

  经过几次谈话,蔡红源发现任某某与亲人处于失联状态。他通过户籍地相关部门联系到了任某某的父母,了解到,任某某入狱前跟父亲关系本不融洽,入狱后更疏离了,从未联系过。

  找准症结,蔡红源先做通了他父母的工作,希望他们多关心一下儿子,又和任某某谈话,并安排他和父母见上了面。有了亲人的牵挂和关心,任某某的心慢慢活了过来。

  后来,在蔡红源的引导下,任某某主动申请参加监区技术培训,一步步从“门外汉”变成了技术能手。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发现让罪犯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是自我净化的重要方法。2022年,他组织建立了“新雨学社”,创办了监区《新雨》期刊。

  新雨即“心语”,一方面宣传改造政策、典型案例,净化罪犯思想,提高罪犯认知。另一方面给罪犯提供表达的渠道和平台,在书写中纠正不良情绪,强化正能量激励。

  他的同事们介绍,《新雨》期刊版块时常变化,对于不会写字的罪犯,还专门开设“你说我写”专栏,让干警在帮助书写的过程中,引导罪犯培养正确行为习惯和思想。

  20多年来,蔡红源坚持把管理与教育融为一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配合、心理疏导与思想释压相协调,稳定罪犯情绪,所在监区改造秩序持续安全稳定。

  罪犯劳动技能培训,是监狱教育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红源非常重视罪犯劳动技能的培养,帮助他们练就熟练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协作意识,为他们提供技能学习平台。

  罪犯许某某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了缝纫设备的维修技术,在监区的鼓励下又学习了服装缝纫技能。

  刑满释放后,许某某先在服装厂从缝纫工做起,因为技术全面慢慢成长为车间组长,后来又自己创办了服装加工厂。

  “教育帮助罪犯从劳动改造中得到提升,学到一技之长,从‘监狱人’向‘社会人’转变,最终成为守法公民是我的职责。”蔡红源说。

  20多年来,蔡红源成功转化顽危罪犯70多人,帮助150多个罪犯家庭修复裂痕,帮助近千名刑释人员实现再就业和创业。(河北日报记者 崔丛丛)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