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集市科协牵线搭桥下,科技专家进驻正农牧业公司“科技小院”进行深县猪保种育种工作。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郑顺雷
无论在菜市场,还是在大型超市,“吃货”们经常发问:为何如今的猪肉少了儿时的醇香?
带着这一灵魂拷问,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辛集市的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寻找答案。
从濒临灭绝到保种扩群
在正农牧业公司,记者看到,黑猪饲养在通风、保温的现代化猪舍中,白天猪群在猪舍外的运动场上自由活动,有的在草地上撒欢,有的晒日光浴。
这些黑猪叫深县猪,来头可不小,是华北黑猪祖源,品种已延续8000多年,是京津冀地区唯一的一个古老的地方猪品种。
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德发解释深县猪肉质好的原因。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深县猪是河北省地方黑猪代表品种,经过几千年艰苦环境的驯化、驯养,具有肉质细嫩、抗病力强、繁殖力强、抗寒耐热、耐粗饲等优良特点。”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德发介绍,深县猪分五花头、黄瓜嘴两大类群。
深县猪形成于河北省中南部一带,曾经以衡水的深州、武强、饶阳、安平,石家庄的辛集、赵县、晋州、藁城、栾城和邢台的宁晋、新河等地分布最多。
深县猪生长速度较慢、瘦肉率较低,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批引进国外猪种进行改良,深县猪养殖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李德发深知,地方猪种资源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旦丢失,就丧失了其再生性。
2009年,李德发踏上了搜寻散落在民间的深县猪之路,他遍访深州、武强、景县、辛集、藁城、宁晋、新河等地农村,从农户家中购买收集到了36头原种猪,建立了深县猪保种群。后又成立正农牧业公司进行提纯复壮、组建核心群,建立了河北省唯一一家深县猪遗传资源保种场,深县猪得以保存延续。
目前,深县猪以保种场活体保种为主,冷冻精液、体细胞保种等方式为辅。保种场现保存有深县猪10个家系,种猪500头,其中核心保种群有150头、核心选育群有350头,确保深县猪不灭绝、不退化。
突破遗传育种“拦路虎”
“除了保种群需要保持深县猪原来的生态,选育群可进行本品种的优选。通过全基因组分析,挖掘深县猪的优势基因,确定选育目标和方向,比如是追求产仔率、生长速度,还是肌内脂肪。”李德发说。
“种群的提纯复壮,依靠我们自身的技术,只能做常规育种,像基因育种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我们搞不来。”正农牧业公司在保种、育种路上遇到了“拦路虎”。
深县猪白天在猪舍外的运动场上撒欢。
2015年,辛集市科协有关负责人得知正农牧业公司这一情况后,立即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引进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曹洪战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深县猪特性、各阶段饲料营养、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的研究,同时开展了深县猪高繁品系的选育。
曹洪战教授团队通过现代育种手段,开展种群分子遗传监测、性能测定数据统计分析、遗传评估分析工作,深度挖掘品种种质特性。团队绘制了深县猪基因图谱,构建深县猪基因指纹库,并通过基因检测分析,完成深县猪家系纠偏,这些都为开发利用深县猪种质资源和全国生猪遗传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4年,依托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协、河北省农技协、河北农业大学共建河北辛集深县猪“科技小院”。曹洪战教授带领2名老师、5个学生长期驻扎。
河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研究生赵嘉龙就是其中一名学生,在“科技小院”主要做种猪生长性能测定、优中选优的工作。“深县猪有一个缺点,就是前期生长速度慢,因此,选育群定的育种目标是大体型、高繁殖率。我们现在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将深县猪的优势基因、好的基因延续下去,比如某个基因产肉好或产仔高,我们就把这个基因保留下来。”赵嘉龙告诉记者。
最让李德发高兴的是,2020年深县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3年辛集市推出“辛集深县猪”区域公用品牌。正农牧业公司2024年被遴选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探寻深县猪的“香”密码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深县猪肉呈大理石雪花纹路。
“这些大理石雪花纹路,就是肌内脂肪。肌内脂肪是藏于肉类肌肉内部的脂肪,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猪肉的口感。”李德发解释说,市场上引进的瘦肉型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一般为1%—2%,导致其肉质较为粗糙;辛集深县猪采用自然慢养的养殖模式,肌内脂肪含量高达12%以上,国际上鲜有猪种肌内脂肪含量能与之相比,肉质软嫩不柴,烹调后肉香浓郁。
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培育深县猪新品种。
黑猪很“香”,为什么养殖户不愿意养深县猪等黑猪了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李德发。
业内人士分析,传统黑猪虽然肉质好,但是生长慢,背膘较厚、瘦肉率低,养殖成本高。顾客不喜欢,养殖户不愿意养。我国现有培育黑猪品种性能不理想,优势不突出,推广速度缓慢。
李德发意识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公司需要走保种与开发利用并重的道路。要解决猪种业“卡脖子”这一难题,就必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优越、遗传稳定的深县猪新品种,比如生长周期短、产仔率高、抗病力强、背膘适中、肉质好、肌内脂肪含量高,而且耐粗饲,属于节粮型的黑猪品种。
新品种培育方向找到了,技术路线如何实施?人才从哪里来?
辛集市科协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联系科技专家,结合“科技小院”开展常态化科技服务,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带动黑猪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辛集市科协牵线下,2021年,河北正农牧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刘剑锋教授团队合作,充分利用深县猪种质资源,利用现代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新品种。刘剑锋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传统育种如同大海捞针,现代基因组技术让我们具备了‘基因导航’能力。”李德发感慨道。
刘剑锋教授团队利用传统育种与基因育种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育种技术。对保种场全部公猪和部分母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分析了深县猪全基因变异情况及特征,确定深县猪遗传多样性保持良好,并建立DNA特征库。
“加强深县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进一步研究深县猪猪肉香醇的风味氨基酸及其遗传机理,挖掘其肉质、抗病基因。”刘剑锋表示,利用深县猪优秀基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猪种,从而减少对国外种质资源的依赖,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记者了解到,目前刘剑锋教授团队已经完成新品种基础群组群,预计到2028年培育出深县猪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