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西柏坡 让信仰扎根
——探访“行走的思政课”之一
编者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如何引导青年学子走出校园,在观察和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河北日报今起推出《探访“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报道,记者跟随河北省高校师生的脚步,见证他们如何在与乡土、与时代、与人民的深切互动中,让理论落地生根,让信念拔节生长。敬请关注。
西柏坡,松柏苍翠,游人如织。
9月4日,在庄严肃穆的西柏坡纪念馆里,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年轻人正讲述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峥嵘岁月——他们不是专业讲解员,而是石家庄铁道大学在校学生。
最好的教育,是让青年与历史彼此照亮;最好的传承,是让青春在回响中不忘初心。1991年,为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石家庄铁道大学与西柏坡纪念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并成为国内较早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
20岁的该校语言文化学院大三学生刘广宇,是参加此次实践教学的学生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身姿挺拔、沉稳自信地为游客讲解。
初遇这段历史时,展厅里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以及上万字讲解词带来的压力,让刘广宇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
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并不容易。
刘广宇告诉记者,8月24日来到西柏坡后,他就开始参加培训和一遍遍背诵解说词。
“纪念馆光基础的解说词就1万多字。最难的是第九展室,事件多,年份也多,背熟这一部分就用了六七个小时。”刘广宇说。
如何做到游刃有余地为游客讲解?怎么样才能百问不倒?
刘广宇说:“没有捷径,只有下苦功学习。”
不过,熟记基本解说词只是最基础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要从发声、形体等多方面进行“打磨”。每天清晨,刘广宇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反复演练。
“正式上岗前,我们经历了六轮严格考核。不过,第一次站在游客面前时,我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刘广宇回忆。
然而,当看到游客专注的眼神与频频点头的认可时,他蓦然领悟:讲解不是复述,而是对话;不是记忆,而是传承。
刘广宇的同学王雨菲,经历了另一种觉醒。
她曾以为普通话标准、背诵流利便是成功,直到被一位老人问住:“辽沈战役为什么先打锦州?”
当有人用“扁担”比喻锦州的战略地位——挑东北连华北,断其中则全局震动时,她忽然懂得了,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史实,而是充满智慧与温度的战略抉择。
于是,这群年轻人开始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他们查阅档案、请教专家、互研互讲,甚至将革命故事编成快板、唱成歌谣。
他们在史料中寻找血肉,在追问中接近真实,在讲述中传递信念。
变化,悄然发生。
“虽然看起来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但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提升,除了讲解的技巧,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与共情。”刘广宇表示。
刘广宇说,从前在课本上读朱瑞将军牺牲,只是几行文字。而今当他站在展厅里,面对将军的照片说出“牺牲年仅43岁”时,声音是微颤的,眼底是有光的。
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模式,让红色精神从书本走向现实,成为触动心灵的信仰之源。
“学生通过准备讲解内容主动学习历史,通过讲解过程深化理解,通过观众反馈强化认同,这一完整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石家庄铁道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韩荣荣说,回到学校后,许多学生主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刘广宇则把自己比作一棵小树,讲解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助他成长,日益枝繁叶茂。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30多年来,这门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组织实施与考核的课程,不仅是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也成为该校“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张名片。
如今,这门“行走的思政课”正迈向更广阔的天地。石家庄铁道大学以西柏坡为基点,整合河北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西柏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我们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辽沈战役、‘赶考’精神等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制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定制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数字模块,建成虚拟现实协同体验馆,形成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互融的特色教学模式。”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宏斌介绍,自2021年至今已完成近3万人次线上西柏坡实践教学。
从青涩到坚定,从聆听者到讲述者,一代代铁大学子在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历史的火炬亲手传递。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用声音唤醒沉睡的史料,让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方寸课堂,而是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