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河湖再现流动之美,水清岸绿成为现实。
系列报道《南水润北 生生不息》,今天带您走进滹沱河两岸,看这条石家庄的"母亲河"如何缘水而起、重焕光彩。
冬月时节,伴随一轮暖阳跃出地平线,康晓亮又来到滹沱河旁,走在这条熟悉的亲水步道上,开始今天的工作。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看看水位、水量的变化,再一个看看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看看咱们日常的管护,就是咱们养护的情况。
这一"看"就是八年,这本泛黄的图册上有颜色的区域,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向前翻页,回溯这段记忆的起点。彼时,汉江的碧水已荡漾在华北平原,有了生态补水的条件,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号角正式吹响。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看到图纸的时候,因为一看到就是109公里,想象的就是说觉得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
而他们一着手便遇上了工程中最核心的一个坎:滹沱河留不住这一汪南水。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滹沱河都是这种沙质的河道,特别是主河槽里边,渗水的功能是比较强的,它就存不住水,保证不了上下游的生态基流,就是大量的都渗漏下去了。
为了让这条石家庄的"母亲河"重唤光彩,工程人员下定决心:换土。将主河槽用黏土反复碾压、铺垫膨润土让河道减渗,这相当于把滹沱河完全换了个底,才换出了今天的波光粼粼、一碧万顷。
缘水而起,滹沱两岸的画卷从此时得以迅速铺展。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我们多层次、多维度的种植水生、湿生、陆生这几种生物,通过引导性地种植,逐步地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进而这种迁徙的野生动物也在这里繁衍、生活,留下了它们的足迹。
形成水面2680.54公顷,相当于四个西湖;新建、提升绿地10398.82公顷;珍稀鸟类开始在滹沱河筑巢繁衍。以水为缘,原本各属一方的人群、鸟类、植物,在滹沱两岸的具象时空中有了交集。
今年已过古稀的王振山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谈起这两年在滹沱河旁拍到的动物种类,老人如数家珍。
摄影爱好者 王振山:
白鹭、苍鹭、赤鹭,鸭子有赤麻鸭、绿头鸭、白嘴鸭,还有天鹅、大天鹅、小天鹅。(光鸟类您能拍到多少种?)这要拍到20多种。
滹沱河的生态之变,不仅能让他在家门口捕捉感动瞬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省摄影爱好者,在石家庄留下足迹。
摄影爱好者 王振山:
原来都去外地拍,现在你看外省到咱本地拍,(有)山东的、河南的,浙江也有人在这拍的,生活这样城市非常满意,感觉到心里高兴,有幸福感。
跨越山河,越来越多的华北河湖,在"南水"的滋养中,悄然焕新。
在邢台,干涸断流近30年的百泉、黑龙潭等泉眼相继复涌,擦亮了当地"太行泉城"的金字招牌;
在雄安,白洋淀淀区野生鸟类增加至286种,较补水前增加了80种,为新区注入新的活力。
在河北,十年来全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尤其是2022年以来,一系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底与2014年相比,全省地下水开采量减少47.2%;与2018年相比,我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上升7.55米,浅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上升3.01米。
10年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河北供水超220亿立方米,其中向河湖生态供水约72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河湖生态安全。
" width="100%">
系列报道《南水润北 生生不息》,今天带您走进滹沱河两岸,看这条石家庄的"母亲河"如何缘水而起、重焕光彩。
冬月时节,伴随一轮暖阳跃出地平线,康晓亮又来到滹沱河旁,走在这条熟悉的亲水步道上,开始今天的工作。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看看水位、水量的变化,再一个看看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看看咱们日常的管护,就是咱们养护的情况。
这一"看"就是八年,这本泛黄的图册上有颜色的区域,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向前翻页,回溯这段记忆的起点。彼时,汉江的碧水已荡漾在华北平原,有了生态补水的条件,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号角正式吹响。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看到图纸的时候,因为一看到就是109公里,想象的就是说觉得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
而他们一着手便遇上了工程中最核心的一个坎:滹沱河留不住这一汪南水。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滹沱河都是这种沙质的河道,特别是主河槽里边,渗水的功能是比较强的,它就存不住水,保证不了上下游的生态基流,就是大量的都渗漏下去了。
为了让这条石家庄的"母亲河"重唤光彩,工程人员下定决心:换土。将主河槽用黏土反复碾压、铺垫膨润土让河道减渗,这相当于把滹沱河完全换了个底,才换出了今天的波光粼粼、一碧万顷。
缘水而起,滹沱两岸的画卷从此时得以迅速铺展。
石家庄市水利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原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康晓亮:
我们多层次、多维度的种植水生、湿生、陆生这几种生物,通过引导性地种植,逐步地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进而这种迁徙的野生动物也在这里繁衍、生活,留下了它们的足迹。
形成水面2680.54公顷,相当于四个西湖;新建、提升绿地10398.82公顷;珍稀鸟类开始在滹沱河筑巢繁衍。以水为缘,原本各属一方的人群、鸟类、植物,在滹沱两岸的具象时空中有了交集。
今年已过古稀的王振山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谈起这两年在滹沱河旁拍到的动物种类,老人如数家珍。
摄影爱好者 王振山:
白鹭、苍鹭、赤鹭,鸭子有赤麻鸭、绿头鸭、白嘴鸭,还有天鹅、大天鹅、小天鹅。(光鸟类您能拍到多少种?)这要拍到20多种。
滹沱河的生态之变,不仅能让他在家门口捕捉感动瞬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省摄影爱好者,在石家庄留下足迹。
摄影爱好者 王振山:
原来都去外地拍,现在你看外省到咱本地拍,(有)山东的、河南的,浙江也有人在这拍的,生活这样城市非常满意,感觉到心里高兴,有幸福感。
跨越山河,越来越多的华北河湖,在"南水"的滋养中,悄然焕新。
在邢台,干涸断流近30年的百泉、黑龙潭等泉眼相继复涌,擦亮了当地"太行泉城"的金字招牌;
在雄安,白洋淀淀区野生鸟类增加至286种,较补水前增加了80种,为新区注入新的活力。
在河北,十年来全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尤其是2022年以来,一系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底与2014年相比,全省地下水开采量减少47.2%;与2018年相比,我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上升7.55米,浅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上升3.01米。
10年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河北供水超220亿立方米,其中向河湖生态供水约72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河湖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