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丨邢海慧:森林防火的“问、看、听”密码
来源: 长城网  
2025-08-21 18:15:11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马心依

  清晨,丰宁满族自治县森林消防大队训练场的地面还带着露水的凉气。一声短促的哨音刺破寂静——“集合!”几乎是同时,宿舍楼里响起密集而迅速的脚步声。橘红色的身影从各个门口涌出,奔向操场中央。不到两分钟,队伍已整齐列队。

  “报告队长,队伍集合完毕,请指示!”值班中队长声音洪亮。“检查装备,准备演练!”大队长邢海慧站在队列前,目光扫过队员们的每个动作。

图为丰宁满族自治县森林消防大队防火演练现场。

  训练间隙,邢海慧抹了把脸上的汗,向记者走来。这位在军营摔打了17年的老兵,在2004年脱下军装,两年后就扛起了组建丰宁森林消防大队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刚接手那会儿,可真不是这样。”回想起当初,刚跨入森林消防的门槛时,邢海慧面对的是个棘手的“山头”:“那个时候人员复杂,有林场职工、护林员,还有从社会招录的,退伍兵没几个。专业?更谈不上。”他指了指前面步伐一致的队伍,“现在你看到了,哨音一响,两分钟集结。内务干净利落,打火,更没的说。”

  这份“没的说”的底气,源于他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以身作则。“早操,我第一个到;训练场上,装备操作我第一个练;脏活累活,我第一个干;学习内容,我第一个先学会。”邢海慧说得斩钉截铁,“军人的作风,不能褪色。”正是这份“打铁先须自身硬”的坚持,将一支松散的队伍凝聚成一把森林防火的尖刀。

图为丰宁满族自治县森林消防大队防火演练现场。

  丰宁87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近半,是河北省一级火险县。每年十月到次年六月中旬,是防火的关键期,压力倍增。近二十年的救火生涯,将邢海慧从最初的“门外汉”,磨砺成一本“活字典”,更让他总结出一套森林防火的“密码”——“问、看、听”。

  “‘问’,就是第一时间向现场人员了解起火点位置和火势大小;‘看’,是迅速勘察火情,判断火势走向和强度;‘听’,是听火烧的声音,噼啪声大小、风向变化的声音,都能告诉你火势强弱和风的走向。”他特别强调,森林防火核心是“三早”: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初发火蔓延慢,是低强度的地表火,最容易控制。这‘问、看、听’,就是抢出这‘三早’的关键!”

  这凝结了上百次实战经验的密码,曾在2012年早春挽救了无数生命和宝贵的森林。某晚,承德县与营子区交界处突发山火,起火位置紧邻寿王坟国有林场,更危急的是,两公里外的矿井里,上百名矿工命悬一线——浓烟裹挟着致命的一氧化碳,时间正分秒流逝。

图为邢海慧(右一)带领队员执行森林扑火任务。

  接到增援命令,邢海慧带队疾驰火场。眼前景象触目惊心:火头高过树梢,爆裂声不绝于耳,浓烟冲天而起。林场珍贵林木面临吞噬,井下矿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必须救火!必须保命!”邢海慧心头只有一个信念。他迅速“问”明情况,“看”清地形与风向,凝神“听”辨火势烈度与风的变化。综合研判后,他主动请缨,带领队员扑向矿井附近最凶险的火线。陡峭崎岖的山路挡不住他们。队员们背负沉重装备,与火魔展开殊死搏斗。邢海慧一边指挥,一边手持灭火机冲锋在前。机器的轰鸣在山谷激荡,疲惫袭来,队员们轮流啃几口面包,灌几口水,转身又投入战斗。

  从凌晨到日暮,大火终被扑灭,矿井转危为安。筋疲力尽的邢海慧和队员们瘫坐在地,水尽粮绝,连说话的力气都已耗尽。这一役,守住了国家数千万元的森林资产,更护住了百余矿工兄弟的生命。

图为完成扑火任务后的邢海慧(右一)和队员席地而坐,正在休息。

  十九载寒来暑往,300余次赴汤蹈火,守护数千万元国家财产,铸就了柜中那7次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光,2枚二等功、1枚三等功的功勋章,以及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授予的全国“军事训练先进个人”称号。他带领的队伍,连续6年获评县级防火先进集体,8次荣膺市县先进单位。

  山风掠过丰宁连绵的林海,松涛阵阵。这片绿色的安宁背后,是邢海慧和他的队伍无数次在生死边缘的冲锋,是刻进骨子里的“问、看、听”密码,更是一位老兵脱下军装后,在守护绿色的战线上,用生命和汗水写下的忠诚坚守。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