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丨庞桂芬:“呼”与“吸”之间的守护
来源: 长城网  
2025-08-29 09:00:29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陈志洋 马心依

  清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廊尽头的办公室早早亮起了灯。

  庞桂芬主任正俯身将影像片插进读片灯箱,白大褂的衣襟轻轻擦过桌角那摞半尺高的病历。“您稍坐,我先把这几个片子看完。”庞桂芬转身对记者说道。

  灰白色的肺叶影像在灯光下清晰浮现。“您看这里,右肺下叶这个1厘米大小的结节。”她的圆珠笔尖轻点着片子上的一处阴影,“这位患者是特意从隆化县赶过来复查的,说是听了我们去年义诊时的劝。”

图为庞桂芬(左三)正在分析患者病情。

  庞桂芬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张手绘的承德地图,红笔标记的义诊路线如叶脉般延伸至深山坝上。

  三十六年来,这间诊室进出过坝上草原的牧羊人、深山里的矿工、睡不醒的货车司机,他们的呼吸困顿在这里被轻轻托起。

  “庞主任,3床老爷子血氧又掉下去了!”敲门声忽然响起,年轻医生端着病历本快步走进来。“面罩给氧,我马上到。”她边说边抓起听诊器,银色的听头在掌心焐了焐才塞进白大褂口袋。

图为庞桂芬正在为患者进行听诊检查。

  记者跟着她穿梭在病区的半天时间里,还遇上了一场突发抢救。76岁的慢阻肺患者突然血氧骤降,监测仪警报声刺耳响起。“准备无创呼吸机!”她一把扶住患者后仰的头颅,手指迅速调节呼吸机参数,护士递药的动作快而精准。“别着急,别害怕,慢慢呼吸……”监测仪上的数字逐渐回稳,她摘下口罩,对家属笑了笑:“没事了,别担心,今晚我值班。”

  这样的场景,在庞桂芬36年的职业生涯中重复了无数次。年均接诊2200余人次,主持大查房60余次,参与危重抢救120余例,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深夜赶赴医院的时刻。但真正让庞桂芬眼中有光的,是那些走出医院、走进山野的日子。

图为庞桂芬正在与患者亲切交流。

  “很多老乡一辈子没做过肺功能检查,甚至不知道长期咳嗽也是病。”庞桂芬摩挲着那地图说道,“所以我们必须走下去,走到他们身边去。”承德多山区,有些老人一辈子没进过大医院。庞桂芬组建义诊队,八年里带队开展80余场“健康进乡村”活动。

  如今,庞桂芬的义诊队已经发展成一支20多人的专业队伍,配备了便携式肺功能仪、超声设备等“移动医院”装备。但在她看来,最重要的装备始终是“耐心”和“细心”。“下乡义诊不是简单地量血压、发药片。”她说,“要教会老乡们认识疾病,学会自我管理。比如教慢阻肺患者做呼吸操,教哮喘患者识别诱发因素,教尘肺病人正确佩戴口罩……”

  晚风拂过武烈河,两岸灯火次第亮起。庞桂芬收拾出诊包准备下班,包里除了听诊器,还装着明天下乡要用的手电筒和一大摞呼吸健康宣传册。

  那些曾因呼吸艰难而黯淡的生命,正在这绵长的守护中重新获得喘息的力量。清晨的阳光再次洒进诊室时,这位呼吸“守护者”又将出现在某个偏远村庄的义诊点,继续守护那些珍贵的呼吸。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