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评论员:博巍
9月28日,被誉为“世界杂技摇篮”的河北吴桥,将迎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回归。这场国际杂技盛会首次回到命名起源地,不仅是一场跨越三十余年的“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更是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守正创新、赓续焕新的生动缩影。
深扎传统之根,守艺亦有道
吴桥杂技的守正,不是静态的保存,而是在传承中对技艺体系、训练方法和精神内核的延续。
在民间,父传子、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依然是吴桥杂技的毛细血管。遍布吴桥的杂技小院,不仅是技艺传授的场所,更是杂技伦理与工匠精神的熔炉。日复一日对“一招一式皆功夫”的极致敬畏,对技艺本真的坚守,成为吴桥杂技跨越千年的灵魂所在。
在体系层面,吴桥构建了多层次、制度化的传承网络。从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建立覆盖全县中小学的杂技通识教育,再到中国第一所杂技中专——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开创的“文化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吴桥为杂技传承提供了从普及到专业的完整路径。76名代表性传承人与数千名专业毕业生,共同构筑起技艺传承的人才梯队,确保了杂技血脉延续。
绽放时代之花,创新自有方
吴桥杂技的创新,是基于深刻文化自信的“创造性转化”。它不是脱离传统的标新立异,而是让古老技艺与当代审美、科技和市场进行的深度对话。
艺术表达上,吴桥推动杂技从“技”的展示走向“艺”的升华。情景剧《江湖·秀》融合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龙跃神州——中幡》融入舞蹈与戏剧元素,登上春晚并走向国际,成为“传统技艺+现代表达”的成功案例。吴桥杂技没有停留在“原样保存”,而是积极推动艺术表达与现代审美接轨。
在产业维度,吴桥的创新延伸了价值链。从占据90%国内市场的道具研发生产,到濒危技艺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吴桥正将杂技从单一的表演艺术,拓展为涵盖教育、制造、文旅、数字内容的复合型生态。这种产业创新,为杂技提供了经济支撑,也拓宽了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
从运河畔的草根艺术,到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吴桥杂技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中国杂技的高度,更是一种传统艺术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智慧——唯有根深方能叶茂,守正创新才是传统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