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施用量保持零增长,农业废弃物回收率稳定提升;新建片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新开工项目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100%……在雄安新区近日启动的2025年“无废城市”宣传月上,一组组扎实数据,勾勒出这座未来之城绿色发展的清晰轨迹。
“无废城市”并非追求固体废物的绝对零产生,而是一场关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雄安新区能在短短数年间取得显著成效,其秘诀就在于“有为”——以高水平规划、创新性实践和全社会协同的主动作为,将“无废”转化为生动现实。
规划引领是有为之基,为“无废城市”立柱架梁。作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雄安新区从规划之初就把“无废”理念融入城市基因,融入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卫建设规划、污水垃圾设施建设规划、垃圾分类方案之中,累计出台80余项固废管理政策。这样高标准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确保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能在源头上减污降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根基。
创新实践是有为之要,让“无废”理念可感可及。雄安新区着力打造无废淀泊、“无废城市”研学、无废宣教等一系列典型场景,使抽象理念转化为社会公众可知可感的体验与行动。比如,雄安推出首都高校雄安新区“无废城市”研学活动,新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北京大学成功建立“雄安‘无废城市’与未来科技”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从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产业生态与环境科学、绿色智能技术等多学科视角探索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些创新场景不仅传播了理念,更搭建了京津冀多方力量参与的平台,有效推动了“无废认知”向“无废实践”转化。
社会协同是有为之力,激活共建共享的基层细胞。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社会单元,是构成“无废城市”的基础。雄安持续推进“无废细胞”工程,累计开展建设800个“无废细胞”。这些活跃的“细胞”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绿色生活等方面积极行动,如同播撒在雄安大地的绿色种子,带动形成人人参与、久久为功的良好治理格局,为“无废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精心的顶层谋划到生动的创新实践,再到广泛的社会动员,雄安新区以一系列的有为之举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一座未来之城正以绿色为底色,以实干为笔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康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