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沧州·“十四五”答卷|盐碱地上绘就新“丰”景
来源: 今日渤海网  
2025-10-27 13:13:10
分享:

  盐碱地上绘就新“丰”景

  ——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结出累累硕果

旱碱麦喜获丰收(资料片)。任振宇 摄

  近日,2025年“魅力河北”走进联合国系列活动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广场开幕,沧州旱碱麦作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标志性成果亮相推介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旱碱麦走进联合国,充分印证了沧州盐碱地特色农业的重要地位和显著成就。

  “十四五”期间,沧州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沧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市上下系统谋划、攻坚克难,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围绕地力提升、标准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目标,我市积极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示范引领、多方联动的发展路径,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树立了典型“样本”。

  随着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一片片盐碱滩变身丰产田,成为拉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广袤的田地里,书写着“破碱生金”的生动实践。

  育种强“芯”

  盐碱地变成丰产田

  当前,正值小麦秋播的关键时期,中捷产业园区自主培育的“捷麦19”和“捷麦20”,在沧州以及国内多地的盐碱地上被广泛种植。

  “这两个品种穗头大、千粒重高,不仅抗旱性强,还能稳产、高产。”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张卫军说,“捷麦19”“捷麦20”已实现跨区域推广,在天津南部、山东北部等地区都有种植,年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成为盐碱地上的“明星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打好农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沧州依托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等科研力量,运用分子育种、育种“加代”等前沿技术,加速耐盐碱优质品种选育。

  小麦育种是一项周期长、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培育效率,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打造了育种“黑科技”——人工气候室。在这间可移动式集装箱房屋内,温度、湿度等影响小麦生长的环境参数均可调,能够模拟任何时段的室外农田环境,一个个栽培盆中的试验用麦子即将迎来收获。研究人员只需适当干预,便可加速小麦生长,一年能繁育4代,相当于大田里的4个年头,育种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全市已优选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沧麦6003”等一批优质旱碱麦品种,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新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57万亩,年繁种能力1.97万吨,良种远销新疆、山东等地。

  良种在手,会种才能丰收。为此,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组建1349人的旱碱麦主推技术推广队伍,推广旱碱麦种植“六步法”等集成技术,目前已实现所有旱碱麦种植村技术人员全覆盖;发布《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等10余项省、市级地方标准,推动旱碱麦标准化生产……2025年,全市夏收旱碱麦184.98万亩,单产289.5公斤,总产53.5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

  科学治碱

  多元化种植前景好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的农田里,一条条排盐沟根据地势情况分布开来。“挖排盐沟渠,是我们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下雨的时候,雨水经过渗透排到这些沟渠里,这样一来,就带走了土壤中的盐碱。

  2024年,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后仙庄村4800亩地在内,仙庄片区总共7200亩盐碱地列入其中。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壤改良,毛渠、斗渠、支渠清淤,新建排水泵站和水肥一体化喷灌区等,可以大幅提升土壤盐碱治理能力和抗击水旱灾害能力。

  2023年以来,我市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制发《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2024—2030年)》,重点围绕土壤改良技术集成、特色农业培育、生态价值转化三大核心领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盐碱地绿色治理示范区和耐盐碱种业创新高地。

  为了高效落实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规划,我市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支持,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坚实保障。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已完成投资14.1亿元,全市已累计建成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248万亩,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占比由56%提高到61%,盐碱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和灌排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坚持“以地适种”原则,我市强化分级利用,提高盐碱地利用效益。在轻度盐碱地上,以种植旱碱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在中度盐碱地上,推广苜蓿旱作与粮草轮作技术,“雨养旱作”苜蓿干草亩产700至1000公斤,亩均纯收益1000元左右。

  随着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沧州盐碱地上呈现出多元化种植的美好景象,不仅苜蓿、冬枣、高粱、向日葵等特色作物长势喜人,“南齐茴香”“茶棚甜瓜”“海兴碱梨”等特色果蔬也喜获丰收,并畅销国内多个地区。

  “别看园区里都是盐碱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正适合种植茴香。为了更好地进行销售,我们还建起保鲜冷库,延长茴香的保鲜期,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海兴县张会亭镇茴香产业园区负责人刘雪竣说。

  精深加工

  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走进黄骅市地升食品有限公司,随着一排石磨面粉机不停运转,一阵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公司负责人刘玉城说:“普通面粉由小麦除掉麸皮后通过机械加工生产,而我们的全麦面粉则以黄骅旱碱麦为原料,将整粒小麦直接用石磨低温、低速研磨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小麦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欢迎。”

  如今,这家公司不仅生产多款中高档全麦面粉,还推出面花、馒头、饼干、面包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目前,该公司年可加工全麦面粉1500吨,制作全麦面点100吨。公司设有直播间,通过线上直播方式销售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购买。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着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旱碱麦特色产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家,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

  为推进精深加工,我市还依托权威检测机构,开展旱碱麦品质评价与分析,发布《沧州旱碱麦以生物碱为核心的复合营养作用研究报告》,明确“沧州旱碱麦,‘碱’回健康态”品牌核心价值;成立盐碱地农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深度挖掘旱碱麦副产物潜在价值,成功研发出熟化半干面加工技术,开发旱碱麦杂粮粉、旱碱麦啤酒、旱碱麦萌芽茶等加工产品20余款,其中7项成果在沧州本地企业转化应用。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麦芽粉碎机、糖化辅机系统、发酵罐等设备一应俱全。

  “这是一整套啤酒生产线,规模虽然比啤酒厂小,但功能完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副院长刘贞贞说,这个中试车间主要以旱碱麦为原料,开展新型啤酒产品的中试熟化、工艺优化研究及产品生产。

  如今,除了面粉、面花、馒头外,饼干、面包、啤酒、贝果等新型旱碱麦系列产品也纷纷“面世”,卖到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特色农业的知名度,我市成立沧州市盐碱地特色产品品牌管理协会和沧州市狮城盐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强化品牌打造推广;在北京全国农展馆成功发布“沧州旱碱麦”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京津等地举办旱碱麦等盐碱地特色产品专场推介、展销活动10余次,并在北京高铁南站内外、北京公交候车亭等地进行多形式宣传;在京东等平台开设沧州特产馆,在市区建成盐碱地产品展厅1个、供销便利店20家,形成“线上+线下”协同销售模式……多元化、大规模的推广,让盐碱地系列产品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带动销量不断攀升。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沧州盐碱地上的累累硕果,洋溢着无尽的希望。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力量的加持和各项政策的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这块“金字招牌”必将越擦越亮,映衬出更加美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记者 王汝汀)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