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向“新” 雄安地标绘就“未来之城”新画卷
来源: 河青新闻网  
2025-04-01 22:16:56
分享:

制图/班玉珏

  春回雄安,万物复苏。

  八年,雄安新区在接续奋进中翻开新篇。地上,开发面积覆盖超20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030万平方米,4806栋楼宇拔地而起;地下,管廊建设超160公里、已投运管廊综合里程约55公里;云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BIM(建筑信息化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数字技术和产品全面应用到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全过程中。

  八年来,雄安“四纵两横”区域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基本建成;雄忻高铁、京雄商高铁、京雄快线项目全线开工;30分钟到北京、天津,60分钟到石家庄,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16.9万名群众喜迁新居;体育中心、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即将投用;雄安国贸中心、中化大厦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

  八年间,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到“新城崛起”,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新城建设的“交响乐”越奏越响亮。

  1座站

  “站城一体” 交通枢纽与商务核心区无缝衔接

  天色微亮,站在中国中化大厦的顶层平台俯瞰,启动区总部区尽收眼底。晨光沐浴中的工地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不断刷新雄安建设的“进度条”。正在成型的城市天际线,已将《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逐步从“图纸”变为现实。

  位于启动区核心位置,总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的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是启动区重要的企业总部聚集区。这里每栋建筑的位置、高度、形态,都经过BIM系统的精确推演。

  BIM技术正与智慧工地系统深度融合,一个“数字孪生”工地在同步搭建。

雄安国贸中心(城市航站楼)项目施工现场

  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施工正酣的雄安城市航站楼内部空间钢结构已经顺利封顶。高效利用的地下空间约39万平方米,不仅包括城市管线、数据管线,交通设施,还有商业、停车等多种功能,再叠加四线换乘站厅、地下立体交通网络等复杂功能,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近11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城”。

  与绝大多数城市高铁站选址在中心区边缘不同,雄安打破常规,打造“站城一体”新模式,将高铁车站、轨道交通、航空功能与城市核心紧密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立体交通,让交通枢纽与商务核心区无缝衔接。同时紧紧融合建筑功能、交通功能、市政配套,统筹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形成“轨道层+地下交通层+城市公共层+地面层”的立体街区。

  未来,这座功能齐全的“地下城”,不仅将汇聚高品质办公、商业、酒店、公寓以及航空服务等功能,成为新区的活力门户和城市地标;还将实现从城市航站楼出发,30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60分钟抵达北京丽泽商务区。地下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后,雄忻高铁、京雄快线与地铁M1、M2等四线在这里交会,将极大优化区域交通组织,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不久的将来,乘客在航站楼就能办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值机、行李托运等手续。

  1条线

  京雄快线建设加速 努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目光转向施工正酣的京雄快线项目现场。2024年12月初,一对百米钢轨平稳落槽,京雄快线项目实现金融岛站至高架段终点153.664公里年度铺轨目标,施工取得阶段性胜利。

  作为国内首个采用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200公里、采用具备全自动运行功能的市域D型车的线路,京雄快线未来可实现高速度、高密度、高自动化运行。建成后京雄快线将与北京大兴机场线贯通运营,实现半小时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小时到北京达丽泽商务区的通行目标。

  “京雄快线建设的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与幸福,不能有丝毫马虎。”项目负责人,雄商发展公司安全总监,轨道快线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副总经理尹成虎称,作为雄安新区“四纵两横”区域高速铁路网的重要干线,也是“一干多支”轨道交通快线网的主干线,施工过程中,项目组始终将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铺轨到焊轨、放散,双班交替作业,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全程现场盯控,质量安全保障充分,确保铺轨施工过程“零”事故,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符合最高标准,全力推动项目稳健前行。

  “工程要做就做到极致,我们要用百倍的心力和全部智慧铸造一条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快线。”作为一个跨越多区域的复杂项目,京雄快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巨大挑战,项目涵盖盾构、明挖、高架等多种施工类型,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等技术壁垒。“为确保盾构机长距离连续快速掘进,项目团队从管理体系、施工技术、材料供应、风险处理等方面不断试验探索,确定引入皮带机出土系统,并通过精准控制皮带的传输速度和启停时间,确保连续稳定出土,创下了月进尺539米大直径盾构掘进的优良成绩。”尹成虎说。

  为实现施工过程中“安全、经济、美观、绿色”的理念,项目团队创新工艺工法、优化工装配备、精细化桥墩安装,在项目建设中应用了大量在力学性能上不低于现浇结构的装配式预制桥墩,最终经过深化总结形成“京雄快线项目大吨位圆端形桥墩装配式施工技术”,从设计的精密化、协调化到施工的精细化、透明化,大大减少质量隐患;制构件表面光洁平整,取消了找平层、抹灰层及二次打磨工作,现场不用满铺脚手架,减少脚手架材料消耗达70%以上,努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1朵花

  “金芦苇”今年6月建成投用 二期工程已启动

  每一项重大工程,都为一系列新技术、新工法、新装备提供了用武之地。

  站在与雄安国贸中心毗邻的中国中化大厦前仰望,纵横交错的钢结构织就出一张银灰巨网,16根外露结构柱托起一座古典神韵与现代活力相结合的“金芦苇”的雄姿,“扮靓”了“未来之城”的天际线。

中国中化大厦

  建设之初,如何编织这张150米高的“金芦苇”巨网,成为工程一大难点。“我们眼前这16根高低错落的八棱形柱子,每一根都是定制款。都采用了容西混凝土公司生产的C60混凝土。这种自密实混凝土极大满足了我们的技术要求,具有高强度、高流动性、施工高效环保、低噪声、体积稳定等优点,适合复杂结构和抗震工程,有力保障了工程质量。”在即将交付的中国中化大厦施工现场,中建二局项目负责人王志对记者说,C60自密实混凝土,帮助施工人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及冬季施工等难题,67小时就完成了1.5万立方米大体积筏板混凝土的浇筑任务,填补了新区高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应用空白。

  作为雄安新区第一批智能建造的试点项目,中国中化大厦在施工过程中将环保理念贯穿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应用了大量的智能建造技术,采用了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激光除锈机器人等10余种智能装备;运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等环保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整体能耗;铺设面积接近1400平方米的自研光伏屋顶、光伏墙,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45.53%,相对节能率达50.26%……

  建设至今,通过一系列创新创造成果的应用助力,中国中化大厦相继被评为雄安新区第二批近零能耗示范项目、获得“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称号、成为绿色建筑“新国标”和全球领先的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铂金双认证超高层项目,目前中化大厦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计划于2025年6月建成投用。

  “目前西侧二期工程已启动,当二期‘芦苇花’绽放时,两座建筑将形成‘春华秋实’的时空对话,用建筑叙事记录雄安从蓝图到现实的生长轨迹。”中国中化大厦项目负责人张吉烁说。

中国华能总部

  1中心

  雄安体育中心呈现城市“山水印章”

  时值正午,从无人机的“视角”俯瞰,坐落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北部、京雄高速的起点的地标性建筑雄安体育中心主体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体育中心将方圆几何造型与东方写意留白相融合,侧看成“山”、俯瞰落“印”,宛若三枚“山水印章”,以东方美学的独有方式篆刻于雄安城市画卷上。

雄安体育中心

  3月30日,雄安体育中心正式运营。启动式现场,可容纳3万人的场地座无虚席。这座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座甲级建筑,以及多个项目的室外运动场地、户外健身步道等配套设施组成的雄安地标性建筑总占地面积约520亩。体育馆有1万个坐席,游泳馆有2051个坐席,可满足各类型赛事活动的使用需求。

  从基础施工到钢结构封顶,从幕墙完工到智能系统调试,雄安体育中心从无到有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科技的创新。

  作为国内首创,“轮辐式张弦铝合金网壳”屋顶体系融合单层网壳与索承张拉技术,以轻盈之姿承载万钧之力。4700吨钢结构屋盖整体吊升,施工时在地面组装完成,56小时毫米级精准落位,刷新国内体育场馆施工纪录。同为国内首创的“涟漪悬索网格结构”,结合了悬索、网格与新型材料技术,不仅实现了大跨度空间的覆盖,还以独特的形态,呼应了雄安新区的生态理念。同时,建筑外观宛如灵动的水波,颇具东方美学。

  雄安体育中心依托数字孪生为核心开创性应用的“BIM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贯穿于整个设计、施工及运维全过程。通过国内首个“5G+Wi-Fi”全覆盖,支持8K直播、AR导航,物联网监测系统的运用,2000余个传感器实时追踪建筑健康状态。

  除此之外,雄安体育中心秉承了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打造的雄安首个近零能耗场馆,其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年节水逾10万吨。全域海绵城市系统实现雨水100%回用,连通白洋淀水系形成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提升60%,真正践行了“人与自然共生”理念。

  1智芯

  AI赋能 “城市大脑”扩容“智”理能力

  华灯初上,被誉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深邃地凝视着“未来之城”。这座借鉴了千年古桥赵州桥形制的拱形建筑,是数字城市之“眼”、智能城市之“脑”、生态城市之“芯”,其中遍布着触及城市地下管廊数据、街道车流痕迹、社区水气电表等传感器网络,超过200亿条城市运行数据汇聚在一起。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根管道,都被精准记录,从智慧交通到智慧服务,雄安新区高水平管理的背后,依托的正是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强大的数据支撑。

  今年2月份,随着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接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通过“全栈国产化+场景化创新”双向驱动,为新区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等注入强劲的AI新动能。“DeepSeek系列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完成后,满足了新区数字城市的安全需求,更通过高性能算力与开源生态的结合,为构建城市级AI能力中枢奠定了坚实基础。”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系统部部长罗尚宗说,作为雄安新区“一中心四平台”数字城市架构的核心枢纽,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借助全栈国产化技术,完成了DeepSeek—R1千亿级参数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该模型基于国产鲲鹏芯片、昇腾AI(人工智能)集群以及雄安云平台,实现了从算法框架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为提升现有算力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效率,建设更高水平的城市大脑提供了有力支撑。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

  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这个愈加智慧的“城市大脑”,为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带来无限想象空间。“多表集抄”系统可以实时采集用水、用电、用气等数据回传至云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并发出提醒,避免独居老人发生意外等情况;早晚高峰时段,雄安新区通过全域市政道路部署的多功能信息杆柱、激光雷达、电子卡口摄像头等感知设备,使得车辆行驶时实现一路绿灯或少遇红灯,让司机和乘客体验“不堵车”的畅快。

  雄安新区设立8年来,适度超前布局城市计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以“算力”赋能“脑力”,不断为智慧之城建设夯基垒土。

  当暮色笼罩启动区,智慧路灯渐次亮起,建筑轮廓在深蓝夜幕下勾勒出未来的形状。从地下10米的综合管廊到云端运行的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雄安每处工地都是创新试验场,每个项目都是改革风向标。作为未来城市的标杆,雄安用钢筋水泥与数字智能托起一座既能承载千年文明底蕴,又能孕育未来科技革命的理想之城,在华北平原上迎着春风拔节生长。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