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张家口市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升级转移、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事业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产业协同:从承接到创新
日前,在张家口南山汽车产业基地的京西智控(张家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进行订单生产。该公司研发的第四代磁流变减震器,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能实现毫秒级响应,极大提升了车辆性能。这款产品填补了我省汽车底盘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的空白。
京西智控于2023年正式落户南山汽车产业基地。该项目是张家口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政策,成功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之一。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张家口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以创新为引领,在多个领域发力,全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在协同创新方面,张家口积极与京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自2014年起至2024年底,吸纳京津技术合同2330份,技术成交额达246.84亿元。京津的科研智囊团与张家口的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区域能源协同联动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底,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攀升至3890.55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的地位;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张北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顺利投运……这些工程不仅实现了绿电输往北京、送往雄安,而且为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贡献了张家口力量。
大数据产业在协同发展机制下实现快速发展。京张两地携手共建,签署并落实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基地、京冀算力产业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截至去年底,张家口已建成30个数据中心项目,172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行,算力规模达2.91万P。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数据存储、分析、应用等环节协同发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23年以来,该市已吸引中电赤城新能源、联通(怀来)大数据创新产业等49家重点企业落户。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成果丰硕。京张两地政府紧密合作,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整合丰富资源,共同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与线路。张家口凭借独特的冰雪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获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冰雪赛事、民俗节庆、户外运动等活动精彩纷呈,吸引大量游客往来于京张两地,“冷资源”变“热产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在农业领域,张家口与北京共同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合作,全力发展优质杂粮、马铃薯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成23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新鲜、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北京市场。
交通与生态:打通动脉筑牢屏障
2024年12月30日,京蔚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彻底打通了北京通向河北的西大门。该高速起自北京市西六环,途经北京市门头沟区、张家口市涿鹿县和蔚县,止于蔚县暖泉镇冀晋界,全长184公里。
通车后,北京西六环至蔚县的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涿鹿县与北京市实现1小时通达。京蔚高速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工程,直接连通北京市西部山区和张家口市南部地区,有力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其贯通完善了区域交通网络,推动了产业协同转移,带动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全面振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张家口市始终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在铁路、公路项目建设上积极与北京对接,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全面提升区域交通网络连接能力,加快融入北京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在项目建设上,张家口积极对接周边地区,全面提升区域交通网络连接能力。完成张家口宁远机场改扩建,开通京张、崇礼、张大、张呼4条高铁,建成延崇、京蔚西段等7条高速公路,张家口到北京北站最快运行时间由3小时7分压缩至56分钟,成功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
截至目前,京张衔接路网接口达13个,包括铁路衔接接口4个、公路衔接接口9个。铁路方面,衔接铁路线路4条,其中,高速铁路1条,普速铁路3条。公路方面,衔接接口达9个,均已实现同等级对接。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张家口推动落实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和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2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同北京市、承德市建立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两市三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项目。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出境入京水质分别达Ⅲ类和Ⅱ类,使首都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共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张承坝上地区造林等生态工程,与延庆和门头沟等地建立机制,联合开展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北京建立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开展监测互查、数据共享和联动执法,实现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的空气质量数据共享,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行。该市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推广洁净型煤炭,加强工业企业和移动面源污染防治,京张两地携手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2014年以来,张家口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5.09降至2024年的2.66,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35微克/立方米降至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京津冀地区最好水平,蓝天白云成城市常态,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民生共享:从进京就医到享受家门口服务
11年来,张家口12家省属、市属医院与北京14家知名医院展开持久稳定合作,张家口医院合作科室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例数均实现大幅增长,疏解进京就诊患者149万余人次。
2015年,北京市卫健委、河北省卫健委和张家口市政府签署《京冀张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开创了河北省与北京医疗合作的先河。合作开展以来,不仅全方位提升张家口合作医院的医疗水平,还使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专家的诊疗服务,此举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也切实推动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推动下,张家口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按下“快进键”,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与京津开展深度务实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升。
在教育领域协同合作方面,张家口43所学校与北京优质学校结成姊妹校,引进北京名师工作室7个、名校长工作室6个,常态化开展师资交流、课程共享、联合教研等活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张家口落地生根。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与京津6所院校深度合作,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输送新生力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落户张家口,更是填补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空白。
养老事业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张家口环京5个县区的10家二级以上养老机构与北京实现标准互通互认,2024年吸引京津到张家口康养人数达9.5万。(记者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