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4月21日,衡水市安平县的共享智能制造护栏网焊接工厂内,橘色机械臂起起落落,精确瞄准网框接缝处,电机轻鸣,焊花飞溅。
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崔伟(左)和技术人员探讨技术问题。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韩工,焊接端面整齐度不够,再调一点电流。”“好,我再提高0.2安培。”工程师周圻和同事正在反复调试焊接参数。
厂外的田野上,葱绿的麦苗在春风中像波浪般起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全国首条护栏网自动化焊接流水线,它投用后,安平的丝网产业集群将迎来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崔伟说。
作为“中国丝网之都”,安平县拥有河北首个营收破千亿元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生产的丝网产品涵盖编织类、焊接类、非织造类、冲拉类、制品类、拉拔类6大系列,400多个品种,6000多种规格,广泛用于交通水利、畜牧养殖、建筑装饰等工农业生产和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高精尖领域。
技术人员检查焊接完成的丝网产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虽然安平丝网已经实现行业领跑,但近年来也面临着设备智能化水平低、人工成本高、产品同质化、利润空间趋窄等发展难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24年,河北出台《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推进“共享智造”,通过建设共享平台、共享车间、共享工厂、共享载体,让中小企业抱团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型升级。
同年,安平网都河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河北科技大学,启动共享智能制造护栏网焊接工厂项目,试图以工业机器人焊接共享为突破口,助力丝网产业焕新升级。
机器人焊接丝网产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机器人焊接可通过编程精准控制焊接速度、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等参数,确保每一条焊缝的形状、深度、强度和外观都能达到理想效果,避免了人工焊接产生的偏差和缺陷。”崔伟说,焊接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是机器人最大的优势。
在实现自动焊接的同时,共享工厂还涵盖了丝网生产的全部流程,机器自动完成上料、组对焊接、网框焊接、折弯、码垛、入库等环节,不仅工艺先进,效率还极大提升。
“要不是共享工厂的焊接机器人帮忙,我这个订单不一定能完成。”安平县九顺金属丝网有限公司经理王超说,上个月公司接了一个铁路防护栅栏的紧急订单,对方要求3天交货,通过共享工厂,2天就完成了焊接,最终如期交付。
技术人员在位于安平县的河北省丝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丝网产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这条生产线全天24小时运行,只需4人值守,其产能大约相当于28个工人的手工作业量。”崔伟说,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其产品可以从护栏网向爬架网、基坑护栏、公路护栏网等产品转化,对安平丝网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力赋能。
数字化技术动能澎湃,让丝网生产从“人海战术”转变成“四两拨千斤”,安平丝网产业也开始由“安平制造”向“安平智造”升级。
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如今,安平的编织类丝网产销量和出口量已占全国的80%以上,这一数据体现了安平作为“世界丝网之都”在全球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春日的阳光透过车间顶棚洒在跃动的机械臂上,银白色的焊花与麦田的绿意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生动图景。安平丝网产业转型升级故事,正通过一个个焊接机器人传递向更远的地方。
技术人员在位于安平县的河北省丝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丝网产品。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记者手记:焊花与麦浪间的“智造突围”
站在安平共享智能制造护栏网焊接工厂门口,机械臂挥舞的韵律与麦田起伏的绿浪形成奇妙共振。这片曾以“户户织网忙”闻名的土地,如今正用机器人焊接的火花,勾勒出传统产业突围的轨迹。
转型阵痛中,“共享智造”成为破局密钥。九顺丝网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门槛前却步时,共享工厂以“按需付费”模式让机器人走进车间。正如《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所规划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安平1.3万家丝网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作战”。
焊花仍在飞溅,但这一次,照亮的是“河北智造”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