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 曾维林: 以雕塑之笔,绘劳动之美
来源: 长城网  
2025-04-28 08:34:21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梦颖  刘尚杰  实习生张梓洋 李聃

  “雕塑是静止的舞蹈。一件好的雕塑作品,要精准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动态,将现实元素融入其中,让这些静止的雕塑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初次见面,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曾维林正在为上雕塑实践课的同学讲授雕塑要领,只见他齐肩卷发,手拿雕塑刻刀,动作行云流水,手法干脆利落。

  曾维林创作的伏羲雕像。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尚杰 摄

  作为远近闻名的雕塑大师,曾维林致力于用雕塑彰显城市的历史人文底蕴,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新乐伏羲小镇,一座总高约19米,用35吨铜铸造的伏羲雕像,就是出自他之手。伏羲身着树叶,手持八卦太极,赤臂跣足,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前方,展现出一种开创文明的智慧和力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驻足参观。

  如何为冰冷的材料赋予生命与灵魂,创造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艺术杰作?曾维林告诉记者,新乐素有 “羲皇圣里” 之称,为了准确表现伏羲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与城市风貌融合,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翻阅了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走访了天水、淮阳等全国各地的十余位文化名人,易稿十余次,最终才确定了最后的创作思路。

  “伏羲生于天水,长于新乐,葬于淮阳。所以我选取了伏羲的中年形象,通过肌肉线条的刻画,突出他的刚毅雄伟。树叶披肩、身着兽皮裙,凸显出人物的原始与灵动,更符合远古时期的人物特点。”

  走在新乐的大街小巷,处处能看到曾维林的雕塑作品。伏羲十大功绩圆雕、新乐十景浮雕墙、伏羲公园、伏羲大街、伏羲南巷……可以说新乐的城市形象也因为他的雕塑和设计发生了巨大变化。

  灵寿县城市雕塑《有凤来仪》。曾维林  供图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灵寿县城市雕塑《千乘之国》《有凤来仪》,元氏县大型雕塑《泜水纪胜》,行唐尚秉和雕像以及石家庄工人运动历史陈列馆大型浮雕等各具特色的雕塑两万多座。一件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徐徐展开,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

  雕塑,常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然而在这背后,却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曾维林一双指尖发白的手就是一路走来的见证。

  年轻时,为了将自己的雕塑泥稿保存,又为了节约成本,就买材料来翻制树脂稿。树脂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由于长期接触腐蚀性化学物质,曾维林的十指末端全部发白,黑色素全部脱落。“这双手一看就是雕塑人的手。”曾维林打趣道。

  正在创作中的曾维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尚杰 摄

  一件雕塑作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尤其是创作大型雕塑作品时,雕塑师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弯腰、蹲伏、仰头,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全神贯注于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连喝水、上厕所都顾不上。对于曾维林来说,一年当中更是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雕塑。他以雕刻刀为笔,小到十几厘米的人物雕塑,大到十几米高的城市雕塑,都在刀锋游走间赋予其情感的起伏,历史的厚重。

  曾维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曾维林  供图

  也正是因为他对于雕塑的执着,对于工匠精神的诠释,他先后获得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雕塑就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在不断否定中前行,对每一件作品反复雕琢,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穿始终,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历经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质朴而坚定的话语,勾勒出一位深耕雕塑艺术的匠人形象。他手握雕塑刀,在方寸石材间雕琢出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立足三尺讲台,为雕塑艺术的薪火相传倾尽心力。曾维林用他的每一件作品、每一堂课,诉说着对雕塑艺术的赤诚热爱和对劳动精神的坚守传承。

责任编辑:刘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