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吧!榜样力量 | 孟宪章:把热爱“焊”进骨子里
来源: 长城网  
2025-04-28 11:16:14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艺萌 闫思宇 韩建强

  “老孟,这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就会没命!”“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我偏不信这个邪!”

  对话中的“老孟”,名叫孟宪章,1937年出生于天津,中学毕业后进入天津变压器厂,后来随厂迁至保定,参与筹建保定变压器厂,在焊接岗位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变压器焊缝渗油问题成了行业难题。按照常规办法,得先把几十吨重的油放出来,才能补焊,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会影响油的纯度。孟宪章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

  能不能带油补焊?孟宪章深知这一做法的风险——当油遇到火,很可能发生燃烧甚至爆炸!但如果成功其意义不言自明。

  人一旦热爱,恐惧便被抛诸脑后。孟宪章不顾燃烧爆炸的危险,开始了带油补焊技术的探索。

  工作中的孟宪章。图片由保定市总工会提供

  孟宪章找来一些小容器盛上废变压器油开始试验,旁边再放一个盖子,一旦着火马上用盖子盖住。有一回,实验过程中突然发生小型爆燃,火花瞬间蹿起,孟宪章险些被火烧伤。别人都劝他放弃,可孟宪章却不顾危险坚持要印证自己的想法。

  经过上百次试验后,他终于有了些把握:如果是一个漏点,就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拿一种尖头工具对准漏点边缘,用锤子敲击,使漏点向中心收缩得尽可能小,再进行焊接;如果是一条裂缝,油向下漏,就改变常规的方法,改焊枪从右向左焊,为从上往下焊。

  当孟宪章第一次成功在内装几十吨油的变压器上焊好裂缝时,现场的工友们都惊呆了,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几十年的难题因此迎刃而解,从此,孟宪章这个名字,在行业内声名远扬!

  1986年,国家将铸铁冷焊技术列为十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孟宪章主动请缨攻克难关。可铸铁材质特殊,焊接时极易产生裂纹,难度极大。

  那段时间,孟宪章吃住在厂里,车间就是他的“战场”。他不断尝试不同的焊接材料、电流电压,调整焊接顺序。为了找到最佳方案,他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眼睛布满血丝,双手也被烫出了不少水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尝试,孟宪章独创的铸铁冷焊技术获得成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赞誉。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难题,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孟宪章(中)正在给工友传授焊接经验。图片由保定市总工会提供

  左手面罩、右手焊枪,火花四溅、电光刺眼,一天下来,浑身都快散了架……焊接的苦,孟宪章不是没吃够,可他总觉得,只要自己解决了难题,其他工友的工作就能轻松一些。

  工作之余,他一头扎进书海里,不仅自学高中数理化课程,还研读许多焊接的专业书籍。昏黄的灯光下,孟宪章常常一学就是大半夜,密密麻麻的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前前后后积累了20多万字。

  退休后的孟宪章,依然心系焊接事业。公司返聘他为技术顾问,但凡遇到焊接工艺上的疑难杂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也毫无保留,把自己的经验和“绝活”传授给年轻焊工。课堂上,他总是耐心地讲解每一个步骤,手把手地示范操作,“焊接是个精细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你们一定要用心去学,把技术传承下去。”

  1989年,孟宪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可他却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工人,能为国家和企业做点事,都是应该的。“焊接就是我的生命,看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一台台设备顺利运转,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如今,孟宪章虽已年迈,但他对焊接的热爱从未减退。他把热爱“焊”进骨子里,用一生诠释了敬业、钻研、奉献的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刘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