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工程师石晓伟:
淬火成钢的冶金“新一代”
5月14日,石晓伟在生产车间查看跟踪品种钢生产情况。河北日报记者 赵 杰摄
盯生产参数、看工艺流程、算合金成分……5月15日晚,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事业部转炉作业区,热浪滚滚。熊熊炉火将90后小伙儿石晓伟的脸映得通红。
作为唐钢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工程师,石晓伟正面临高级别汽车大梁钢成分精准控制的挑战。“新钢种开发到了关键时刻,一定得咬咬牙啃下这块硬骨头!”石晓伟说,搞科研创新就像炼钢本身一样,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淬火成器。
2015年,石晓伟从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唐钢,做炼钢技术研究工作,在飞溅的钢花中追逐钢铁梦想。
入职后不久,石晓伟便迎来一项“高难度动作”——研发生产烘烤硬化钢这个“拳头产品”。
由于这个钢种的成分控制精度范围在百万分之一,对铸坯表面质量要求十分苛刻,所以当时只有国内外几家先进的钢铁企业才能生产。
“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行吗?”面对质疑,石晓伟默不作声,一头扎进车间。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吃住在生产现场,每天除了观察使用的耐材、合金料,摸索合金元素成分最佳配比,就是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讨教炼钢温度控制。而他的背包也成了“移动数据库”:50多个工艺参数的笔记,收集了老师傅们二十年的“手感经验”。
凭着这股子韧劲,石晓伟最终制定出生产组织、工艺过程控制、微量元素控制、铸坯判定全流程技术指导方法,为烘烤硬化钢稳定生产提供了依据。不久,唐钢顺利完成首批烘烤硬化钢汽车外板产品生产,市场随之打开。
2020年9月,唐钢完成退城搬迁,在渤海之滨建起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钢铁“梦工厂”。
作为高效低成本洁净钢技术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石晓伟带领团队围绕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全力推动唐钢产品结构全面升级。
于是,石晓伟随身携带的背包里又多了一样装备:笔记本电脑。他说,随着智能炼钢技术的应用,如今许多生产数据都能通过电脑掌控。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智能炼钢在推动生产提质增效的同时,也让石晓伟在钢铁冶金行业唯一的世界性模拟生产技能竞赛中大放异彩——在2021年4月举办的第15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上,他获得总冠军,被列为“全球行业最有前途的冶金新一代”。
“这次比赛,项目是精炼和连铸两个模块,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系统设定精炼出符合洁净度、温度、成分要求的钢水,然后进入连铸模块进行操作,精炼和连铸两个模块的成本之和最低的选手即为冠军。”回顾参赛并夺冠的历程,石晓伟用一组数据概括——连续3届参赛,在150天赛前准备时间里,他和团队测试了12600炉次的数据,整理了128页总结材料。
“很庆幸,精炼和连铸恰巧是我的长项。”冠军荣誉面前,石晓伟十分谦逊。目前他要做的,就是让当年追逐冠军的梦想照进平凡岗位中的现实——用新钢种的开发创新助力企业“夺冠”市场。
高级别管线钢通常用于输油气主干线重点工程,其稳定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钢铁企业的冶炼水平。然而,这种材料对钢中夹杂物和力学性能有着严格要求,特别是硫含量需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五以下。“要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突破这一极限。”石晓伟说。
生产前,分析、推演;生产后,交流、总结……连续一年多时间,石晓伟和团队进行了成百上千次试验,梳理出炼钢工序120多个关键工艺参数。
2022年11月,他们完成了技术“突围”——随着X90、X100高级别管线钢的开发成功,唐钢进入高级别管线钢生产“俱乐部”。
汽车大梁钢、车轮钢、高强汽车用钢……十年“百炼”,石晓伟带领团队共开发33个新钢种,多项技术成果为企业年增效超千万元。(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