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多了“稀客”丨④“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2025-08-30 17:11:55
分享:

  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白洋淀,上承九河、下通渤海,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白洋淀开展了大规模生态治理,"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如今,这里水波流转,蓝绿绵延,荷塘苇海间,很多珍稀动植物成了这里的"限定款"。《绿水青山多了"稀客"》,今天一起临碧水,看新变,见证生态焕新颜。

  清晨,鸟鸣唤回了白昼,在白洋淀端村水域,摄影师张学农带着他的家伙事儿,向着淀深处进发。

  安新县白洋淀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学农:

  这个鸟很多,就说像须浮鸥、骨顶鸡、青头潜鸭,它们早上就是比较活跃,都是觅食的时段。

  泛舟淀泊上,耳畔鸟鸣阵阵。张学农此次要拍的"主角",是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

  安新县白洋淀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学农:

  (2024年)拍到的那个青头(潜鸭)带娃的那一张照片,特别珍贵。我们白洋淀已经发现了 300 多只了。我们就是一直从 2018 年发现青头潜鸭一直在监测它,这几年每年都拍到青头潜鸭带娃的一个场景。

  昔日难得一见的 "稀客",如今成了镜头里的熟客。"白衣仙子" 白鹭、"水凤凰" 水雉等野生鸟类陆续在白洋淀 "落户"。

  安新县白洋淀摄影家协会主席 张学农:

  原来从来只是听老人说过,没有见过的鸟,我们都拍到了,这些鸟类都是飞到白洋淀了,现在等于是我们白洋淀已经成为了鸟类的天堂了。

  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已增至296种,鱼类恢复至50种,还新发现19种底栖动物。

  鲜活,灵动,这些生灵的回归,得之于白洋淀水质的"甘甜"。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持续展开。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刘婷玥:

  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就是为了让白洋淀的水质变得更好,从这个图片上我们能够看到这是我们清淤四期前后的一个原位对比图。围绕着白洋淀布设了我们天空地淀立体化的前端的感知网络,围绕着淀区布设了12个水质自动站,它是4小时出一组数的。根据我们的需要采样和化验,监测到了一些异常数据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些数据通过平台进行推送。

  经过系统性治理,一度蒙尘的"华北明珠"重放光彩。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巩固保持Ⅲ类,水位稳定在7米左右,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这一转变,被土生土长的本地画家张浩用画笔一一记录。

  安新县画家 张浩:

  我每周都要下去这么两三次,原来我见到的(水生植物)也就是二三十种,现在到了百八十种。 

  在张浩的工作台上,几株水生植物标本格外引人注目。

  安新县画家 张浩:

  这叫黑藻,我们跟它叫"灯笼掌",你看它一层一层的叶子像个小灯笼。这个黑藻净化水质特别好,凡是有灯笼掌长的地方,它那个水质是甜的,直接捧着喝就可以了。前几年我就很少发现这种黑藻,现在黑藻也挺多的。植物多了,对这个鱼类和鸟类,对它们生长特别有利,整个一个良性的循环。

  白洋淀端村镇西堤村村民 冯二伟:

  现在的环境特别好,天蓝水清,荷塘苇岸,我们的收入也高了,生态旅游大大提升了,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聚宝盆呐。

  在白洋淀畔,雄安这座现代化新城正拔节生长,碧波绿苇之间,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