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抗战小院 | 日寇搜遍太行也找不到的“五家坡”
来源: 长城网  
2025-08-31 09:40:05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耿佳 田梦 王潇 姚杰 李全 赵琦

  “小院里这两棵紫荆树和丁香树是刘邓首长亲手栽种的,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近日,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前,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魁向记者讲述着八路军与当地百姓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刘伯承师长和邓小平政委在涉县赤岸村合影。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供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第129师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区,执行党中央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略,以涉县为中心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129师进驻涉县,司令部就设立在涉县赤岸村中心的一处小山坡上。

  走进赤岸村,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一眼便望见悬挂着醒目牌匾的“刘邓旧居”和“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张海魁向我们介绍起了旧址前“五家坡”的由来。

  “在司令部旧址前,一共有五条石砌小路,将司令部的下、上院相连,当地人称为‘五家坡’。”当年为了保密,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对外发出的电报代号用的就是“五家坡”。

  在赤岸村驻扎的近六年间,一道道密电、一条条命令从司令部小院传向抗日前线,日寇遍查地图、搜遍太行也没有找到这个叫“五家坡”的神秘地方。

  位于邯郸市涉县赤岸村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飞 摄

  走进司令部旧址小院,三座四合院相互联通,错落有致。院落内至今保留着司令部会议室、办公室、机要室、作战室和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多位师首长的宿办室。

  “当时这院子是我们家,因为背靠大山,地势又高,视野好,我老爷爷主动把院子让出来,当作司令部。”今年50岁的张维科是司令部老房东张茂德的曾孙,他从小就听父辈们讲八路军在赤岸的故事。

  张维科说,他的曾祖父当时住在上院西屋,刘邓首长住在后院。“因为西屋、北屋采光好,也比较温暖,首长让战士们选择住东南屋,最好的房子留给老百姓居住。”

  抗战时期,赤岸全村近三分之一的房屋都腾让给部队、机关和学校使用,这里家家户户都住过八路军,人人都是老房东。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内刘伯承办公室陈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姚杰 摄

  在刘伯承狭小的办公室内,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盏油灯、一部电话,还有一张作战地图就是屋内全部摆设。一二九师纪念馆文研室副主任李美菊介绍,屋内的栲栳圈椅是当时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家唯一的椅子。1945年,刘伯承师长制定平汉战役作战计划时,就坐在这把椅子上伏案工作。

  战火纷飞的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赤岸村的这座小院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大小战斗战役31000多次,歼敌42万余人,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院内。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供图

  八十多年过去了,小院里首长们亲手栽下的紫荆树和丁香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游客提供荫庇,也见证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如今,每年近30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赤岸村也搭建起了全域旅游的框架,农家乐、民宿、特色采摘等绿色产业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刘政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