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迎来省科技厅专场,晒出了全省科技创新领域硬核成绩单。五年来,我省以创新驱动重塑发展基因,以体系重构打通要素梗阻,推动科技与产业、人才、金融等高效协同,一批“河北造”尖端成果落地见效,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了沉甸甸的燕赵力量。

“破”“立”并举,标注原始创新高度。科技创新,首在“破梗阻”“立新局”。五年来,河北直面“卡脖子”难题,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中攻坚,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两宽一高”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同光半导体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衬底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与此同时,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河北,燕赵钢铁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充分发挥,为原始创新提供坚实支撑。2024年,全省研发投入达967.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52.5%,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971.4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53倍。投入与产出双向奔赴,彰显我省原始创新的坚实底气。

“链”“圈”耦合,延伸成果转化深度。借势登高、错位发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河北立足“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定位,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与京津共建6条重点产业链,携手打造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挂牌运行,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在雄安新区集聚成势,“双链融合”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圈”持续扩容。2024年,我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跃居全国首位。链圈联动下,协同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育”“聚”共进,涵养主体活力厚度。企业是创新主体,人才是创新源泉。河北既注重“育”沃土,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应享尽享,选派科技特派团服务328个“小巨人”企业,升级科技创新券至2.0版,引导科技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让经营主体焕发蓬勃生机;又注重“聚”资源,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人才,仅2024年全省即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雄才十六条”等汇聚13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跻身全国前十,5家企业登上全球独角兽榜单,创新主体呈现出“乔木参天、灌木葱茏”的生动景象。

“放”“管”统筹,提升创新生态温度。良好的创新生态离不开科技体制的深度变革。河北坚持“放管结合”,一方面完善省科技奖励制度,打通技术经纪专业人员职称评审通道,开展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技人员更多技术路线决策权和资源调度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释放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实施项目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深化项目评审评价机制改革,强化有效监管、精准监管,筑牢创新发展的规范底线。一放一管间,创新土壤更加肥沃,科技之花在燕赵大地处处绽放。
潮涌燕赵,创新作答;风起渤海,未来已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活力迸发、动力强劲的创新型河北,正以坚定步伐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