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县域医院的“蝶变”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1-22 12:30:00
分享:

  清晨6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军桂已发动汽车,驶向200公里外的河北黄骅。

  “在北京,我不缺病人,也不缺收入,但我愿意来。”这位国内知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说。六点出发,八点半准时出现在黄骅市人民医院——这样每月一次的出诊,他已坚持了三年。

  在黄骅,像他这样的“候鸟”专家还有135位。他们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而来,用技术与情怀,共同托起一家县级医院的崛起。 

  2025年7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张骞来黄骅市人民医院为患者做手术。孙文静 摄

  破冰——当“飞刀”成为“归人”

  十年前的黄骅市人民医院,还是一家普通的二级甲等医院,面临着中国大多数县级医院的共同困境:京津冀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患者提着CT袋子往北京、天津跑。“那时候,我们做复杂手术的经验不足,也留不住好医生。”一位在该院工作30年的老医生回忆。

  十年过去,这里已成为河北省县域医院的标杆:三四级手术占比高达75%,甚至超过许多三甲医院;国产5G手术机器人实现远程精准操作;年门诊量90万人次,住院仅3万人次,形成“大门诊、小病房”的理性就医格局。

  转机源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河北省人才强冀战略的实施。2017年,河北省启动实施人才强冀战略,推进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人才一体化、补齐发展短板、人才改革落地4个专项计划。2023年初,“京津冀·渤海新区医疗人才一体化发展项目”落地黄骅市。2024年,黄骅市人民医院成为京津冀三地卫健委联合认证的医联体单位。

  “项目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成功搭建起京津冀高端医疗人才向县域流动的服务平台。”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还积极为人才申办燕赵英才服务卡(A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有效吸引更多专家人才服务群众,让老百姓得实惠。”

  “过去请专家,像是‘飞刀’,专家来的不踏实、不安心。”黄骅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西斌坦言。如今,专家来黄骅是响应政策的号召,持燕赵英才服务卡(A卡),还可以享受免费旅游、购房优惠等福利,专家异地出诊也从同行间的“个人帮扶”升格为“战略协同”。

  政策打通了路,诚意引来了人。刘军桂表示,他愿意每月奔波,是因为这里的团队“有基础、有热情、有成长空间”。每次刘军桂来出诊时,会议室里都会坐满来观摩的年轻医生,病人走后,他们还会把片子复习一遍。刘军桂还记得第一次来黄骅时的情景:“当时我做完手术,黄骅医院的书记、院长早已在室外等候,这种重视程度,让我们很感动。”

  突围——5G手术机器人与生命接力

  2024年6月24日,黄骅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气氛紧张而有序。一台前列腺癌根治术正在进行——主刀医生、国内知名泌尿外科专家牛远杰却在100公里外的天津。

  这是首例在河北省县级医院内实施的跨省5G远程机器人手术。“进口的机器人不能支持远程5G手术,咱们国产机器人实现了这一突破。”黄骅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孙福祥话语中充满自豪。

  “为了满足远程手术要求,他们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设备引进、光纤铺设到团队培训的全部准备工作,让我们看到黄骅市人民医院的效率和诚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勇表示。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一家县级医院对医疗质量的执着追求。目前,该医院已成功完成20余台机器人手术演示。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2024年全国年会上,黄骅市人民医院承接了2台远程机器人手术演示任务(活动共有8台手术演示)。

  “专家们来基层医院支援手术,最怕的是什么?是麻醉不行、护理跟不上、术后管理不到位。”刘西斌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张骞表示:“黄骅市人民医院手术的高质量闭环管理,让专家可以放心来做手术。”

  比技术更动人的,是这里对生命的敬畏。2025年8月的一个早晨,一名车祸重伤员被送到黄骅市人民医院:十八根肋骨骨折,伴有骨盆粉碎骨折、主动脉破裂、血气胸等多发伤,血压低至50/20mmHg。更危险的是,患者主动脉血管壁已破裂三分之二,仅剩一层外膜相连。在没有家属、没有签字、没有押金的情况下,医院毫不犹豫开启绿色通道。心血管科、麻醉科、ICU等9个科室,各科室主任迅速集结,仅用五分钟就确定并启动了抢救方案。

  麻醉团队迅速建立有创动脉及中心静脉通路;心血管科采取难度极高的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将导丝小心穿越血管“雷区”,经股动脉微小切口将覆膜支架输送至主动脉损伤处。两小时后,成功隔绝血管破口,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术后第二天,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而ICU(重症监护室)的医护团队守护病房,一宿没敢合眼。“在生命面前,我们首先想的是救人,不谈费用,不畏风险。”院长辛海松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

  类似的成功案例在这里不断发生:90多岁高龄的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老人通过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术后医护团队精心治疗和护理,很快顺利出院;21分钟为急性心梗患者打通血管,成功挽救患者生命……这家县城医院,用医术与担当赢得了患者的认可。

  扎根——从“输血”到“造血”

  “请专家的目的不是为了依赖专家,而是培养自己的专家。”刘西斌道出了医院人才引进的核心。

  医院推行“三步走”培养策略:第一步专家做、医生看;第二步医生做、专家看;第三步医生独立做,专家指导。在京津专家带教下,黄骅当地年轻医生的成长令人欣喜。心内科仅在一年内就实现了从依赖专家到独立完成高难度介入手术的跨越。

  黄骅市人民医院在肿瘤防治领域成绩斐然。2024年,该医院成为首批全国千县工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单位(首批仅四家县级医院通过评审)。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全国2059家县医院进行了医疗服务能力评估,黄骅市人民医院获得基础标准、推荐标准“双优”成绩,标志着该院从基础诊疗到复杂专科服务的全面过硬。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免于因病致贫的安心。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慢病管理领域。随着祁小龙、汪涛两名“长江学者”的加入,黄骅市人民医院在慢病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祁小龙教授指导该院建设肝脏健康大数据中心,推动“糖肝共管”项目在黄骅落地;汪涛教授则致力于帮助黄骅构建“县-乡”医院(卫生院)协同的慢病闭环管理体系。

  今年,河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人才强冀工程2025年度重点人才项目立项的通知》,黄骅市人民医院申报的“京津冀中西医人才共建区域肿瘤中心项目”入选,成为沧州市唯一入选项目。

  如今,该医院已成为沧州市东部地区的医疗中心,甚至吸引了天津、山东的患者前来就医。来自天津津南区的患者陈瑜告诉记者:“在这里看病花费少、服务特别贴心,治疗效果好,我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选择来黄骅看病。”(记者 李傲)

责任编辑:张晓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