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11-27 08:15:04
分享:

  “十四五”期间,我省综合算力指数、数据归集总量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数字河北建设取得一系列基础性、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10月29日,无人机航拍的秦淮数据环首都怀来总部基地。 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1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全省数据和政务服务系统坚持改革引领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数字河北建设和数字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阶段性、标志性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数字动能。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抢抓数字时代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贵松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持续夯实数据基础设施底座,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城市算力分指数排名中,廊坊、张家口领跑全国,算力优势不断巩固。

  我省还上线运行全国首个一体化省级算力监测调度平台,构建了覆盖全省的算力监测调度运营体系。布局15个省级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形成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示范矩阵。实施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筑基行动,以试点引领创新发展。

  公共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十四五”期间,我省系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扩大高质量公共数据供给,推动海量数据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全省数据归集总量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共享数据总量突破1万亿条,公共数据开放达2130项,覆盖科研创新、环境保护等20多个关键领域。同时,我省上线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累计完成13324笔登记业务,登记数量居全国前列。

  数字经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布局算力、数据、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据统计,202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177.8亿元。截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培育A股上市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智能工厂14家。

  我省还紧抓人工智能机遇,在钢铁、化工、港口、医疗等26个领域研发垂直大模型292个,创新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迭代。

  数字政务加速度,为民服务有温度。

  “十四五”以来,我省不断优化便捷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常态化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建成业务中枢,全力推动四批共4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目前,前三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累计压减办理环节82%、申报材料63%、办理时限70%,压减率处于全国前列,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持续深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我省全面推行以“盲抽”“盲评”为核心的“双盲”评审改革,实施分散评标、远程异地评标,禁止代理机构进入评标区,着力根治招标投标领域“明招暗定”“围标串标”等顽疾,显著提升交易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极大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参与热情和发展信心。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是政府联系企业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将12345热线作为倾听企业群众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不断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我省强化热线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了“热线+纪检监察+政法+督查”“热线+应急”“热线+工商联”“热线+文旅”等10余项协同联动机制,确保企业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京津冀热线还开通了“一键互转”功能,实现三地服务“异地如一地”。

  2023年以来,全省12345热线累计受理诉求5196万件,日均受理量持续增长,热线接通率和话务员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侯贵松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发展,12个城市入选全国信用示范区,总数跃升至全国第四。信用数据量质齐升,全省归集信用信息59亿余条,有效支撑了招标投标、企业融资、评先评优等场景应用,让信用可查、可用、可感。信用融资取得实效,我省建成全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累计向金融机构共享信用报告63.9万次,惠及111.7万家企业。(记者 解楚楚)

责任编辑:庞晓龙
TOP